土步

塘鳢科,学名: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地方名:塘鳢、蒲鱼、土步鱼,虎头呆子,虎头鲨。底层鱼类,喜隐居于岩石缝隙,或泥沙、杂草等隐蔽处。食虾。4~6月产卵,以石隙、空蚌壳及破瓦罐等为产卵巢穴。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肉多,鲜美可口。江浙一带以沙鳢与莼菜 同为名菜。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 中文名称 土步
- 外文名称 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
- 居住环境 居于岩石缝隙,或泥沙、杂草等隐蔽处
- 主要食物 食虾
相貌特征
体粗壮,前部浑圆。头大,稍平扁,口上位.两颌具细齿。颊部肌肉发达。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生殖期间:雄鱼体表光滑,雌鱼体表粗糙,有明显的生殖突。
分布
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土步鱼,又名沙鳢,属鱼纲塘鳢科,江苏人直称之为塘鳢鱼。头部宽扁,口宽大,牙细小。因为鱼身颜色似土,故名土步鱼。又名杜父鱼。此鱼冬日伏于水底,附土而行,一到春天便至水草丛中觅食,此食鱼肥质嫩,肉白如银,较之豆腐,有其嫩而远胜其鲜,为江南水乡、湘湖地区远近闻名的佳肴。
杭州名菜中有"春笋步鱼"这道炙人口的名菜,将山珍之鲜与湖珍之美珠联璧合,堪春春令美食,使人吃不厌。步鱼菜场中之绝品则要数"雪菜豆瓣汤"。
土步趣闻
当年,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寓居上海时,要宴请几位来访外宾,便请上海名厨师何其坤掌勺烹制美食。何熟知苏南佳肴,在上桌菜中专门做了一款姑苏名菜"咸菜豆瓣汤"。这只菜,菜绿、"豆"白、汤清、鲜美异常,其"豆瓣"之嫩,堪称一绝,食者无不惊奇。这"豆瓣"不是那豆瓣,用的是步鱼双颊上的两块腮帮肉;腮帮是鱼呼吸时活动最频繁的部分,因此最活最鲜,一条步鱼也只有那么两小片半月形的、宛如"豆瓣"的腮帮肉,要制成这碗雪菜"豆瓣",没有几十条步鱼及精巧的制作技作技巧,是不可能的。
这道姑苏名菜,上世纪70年代叶帅陪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苏州访问时,当地东道主也曾进呈。
唐代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曾痴迷地写诗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清代诗人陈璨曾有一首《西湖竹枝词》来诠释白公勾留的一部份内容:"清明土步鱼初美,重九团脐蟹正肥,莫怪白公抛不得,便论食品也忘归"。清代王端履曾有竹枝枝词里有写道:"竹篱轻傍渔舟插,要买新鲜杜父鱼。"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出湘湖者为最,桃花水涨时尤美"。
捕捉土步的方法
捕捉土步鱼的方法简便而有趣。从前"滨湖之家以瓦为阱或用破舟沉水中,隔宿起视则鱼已穴处焉"。一清早沿湖村庄,就有人叫卖土步鱼。真是:"瓦盆重叠漾清波,赚得潜鳞杜父名;几日桃花春水涨,满村听唤卖鱼声"。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围湖造田和水域环境污染等原因,破坏了土步鱼产卵的场所,土步鱼的产量已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