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圜丘坛

2022-06-29 18:19:40 百科资料

圜丘坛是我国明朝嘉靖年间建立的一个三层露天圆台,别名祭天台,由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组成。其位于天坛南部,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

  • 中文名称 圜丘坛
  • 别名 祭天坛
  • 地理位置 北京天坛南部
  • 建立时间 明嘉靖九年(1530年)
  • 所在地 中国 北京

简介

  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亿兆景从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

  圜丘坛

历史背景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特色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京式样建造,用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铺石用文叶青石。坛为露天三层圆形,象征天。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圜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据声学专家揭秘,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是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圜丘外面有两重谴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内墙是圆形,四面各有棂星门,都是六柱三门。内墙外面东南有燔柴炉一个、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圜瘗坎一个、燎炉五个、西南有三个灯杆。外墙是方形,在东、西门的左、右,各设一个燎炉。皇穹宇,东门外东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