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圃田泽

2022-07-03 01:23:46 百科资料

中国地名,位于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清代以后被开垦为农田。

  • 中文名 圃田泽
  • 记载 <<汉书>>
  • 位于 河南郑州、中牟之间
  • 类型 农田

简介

  一作甫田。《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圃田"。春秋时名原圃,战国时又名囿中。故泽在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北魏时"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因泥沙淤积,"中有沙罔",被分隔成二十四个浅狭湖泊,其间各有"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它北通黄河,东连济水、蒗荡渠,"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成为黄河和鸿沟水系之间调节流量的水库。宋代继续起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后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南泛的灌淤,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中牟县西(古称圃田泽)

相关介绍

综述

  它北通黄河,东连济水、蒗荡渠,"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成为黄河和鸿沟水系之间调节流量的水库。宋代继续起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后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南泛的灌淤,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文籍记载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中牟西有圃田泽,>;里更是明确指出:圃田泽在中牟县西北七里,在管城县东三里,并注释说管城也是中牟的地盘.据>;载: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东极官渡,西限长城,北佩渠水.但是关于圃田泽的记载无论是网络还是古籍,都是只言片语,本人利用闲暇时间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成因描述

  在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由于中牟和郑州之间地势低洼,便蓄积成一个很大的湖泊.大禹在勘察地形时,把这片水域命名为圃田泽,并在>;中把列为天下九泽之一.又据>;记载:大禹在治理水患时在圃田泽东边开挖了一条河道,把圃田泽的水经开封引入淮河,这条河道就是古渠水的前身.从这以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圃田泽水面收缩和渠水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水流不畅,魏惠王又重新舒通加宽了河道,并向西延伸引黄河水入渠.又在五池口开挖了一条五池沟,"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这样就把圃田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滞洪区,"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从此圃田泽的水患大为减轻.到了南北朝时,圃田泽淤积严重,水位下降,湖中间陇起许多大大小小的沙冈,把圃田泽分成了二十四个小湖泊,"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分别叫: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补充一下,不同版本的>;对这二十四浦名字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我采用的是王先谦的合校本.),以后,这二十浦遂渐委缩成八泽,名字也有了变化,人们按方位叫它们东泽或是西泽等等,泽中那些大的沙岗已经被开垦成良田.到明朝时,圃田泽尚存,>;中还记载:"中牟....西有圃田泽".到清朝初期,圃田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沼泽了,面积也仅仅局限在中县城西北七里的一片很小的地方.其实从渠水接通黄河的那时起,它就注定了它被淤没的命运,虽然历朝历代都对渠水河道舒通过,但是黄河还是每年输入圃田泽大量的泥沙,致使它地势越来越高,一些本来是注入圃田泽的河流纷纷改道,水源的严重缺乏,致使圃田泽委缩加速.但是黄河每一次在中牟西部决口,却给圃田泽带来大量的水源,在无形中延缓了它的消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