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国子监辟雍大殿

2022-06-27 14:57:11 百科资料

此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

  • 中文名称 国子监辟雍大殿
  • 馆藏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 所属年代 清
  • 所属博物馆 中国孔庙
  • 所属地区 北京

简介

  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

  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亦作"璧雍"等。

历史故事

工程肇始

  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亲临国子监讲学,因为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

环水工程

  刘墉首先以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问题,又在环池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夸赞说:"辟雍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矗立在辟雍前东西碑亭中。又将他对古时候天子在辟雍内进行敬老尊贤活动时所谓"三老五更"的认识,写成《三老五更说》一文,也用两种文字,分别刻在石碑的背面。这样两座御碑,相同的内容,也成了国子监碑亭的特色内涵。另外,还把国子监里报时的钟鼓,移到琉璃牌坊稍前方的左右两侧,造就高台阶的钟鼓亭,构成了以辟雍为主,包括东西碑亭、琉璃牌坊一组皇家级建筑,为国子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息和美感。

斜角架梁

  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殿内井口天花,正面以龙彩绘;无梁无柱一览无余。其实,辟雍殿内并非无梁,而是采用斜角架梁的办法。

  当年刘墉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该设计上报乾隆帝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

临雍讲学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

  皇帝"临雍讲学",还要在辟雍内题匾,辟雍内正北上方"雅涵於乐",是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