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围生期心肌病

2022-06-27 10:04:51 百科资料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既往无心脏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在围生期首次出现,可能使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女性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有心室扩大,附壁血栓。本病的特点之一是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出现几率较高。有人认为,本病由于妊娠、分娩使原有隐匿的心肌病显现出临床症状,故也有人将之归入原发性心肌病的范畴。本病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经产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
  • 挂什么科 心血管内科
  • 哪些症状 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心律失常、湿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疲劳
  • 好发人群 孕妇
  • 需做检查 血常规、心电图、胸部平片、M型超声心动图(ME)、二维超声心动图
  • 引发疾病 心急缺血、心律失常

病因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组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迄今未明。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机体自身免疫因素有关,多胎、多产、高血压、营养不良、贫血等均被认为与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生有关。也有人把剖宫产术、慢性高血压、先兆子痫视为发生围生期心肌病的危险因素。

  

症状

  围生期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者。

  

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白细胞多无变化,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可有轻度异常,偶见低蛋白血症。

  1.心电图检查

  可有多种心电图异常,但多为非特异性,如左心室肥大,ST-T改变,低电压,有时可见病理性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2.X线检查

  心脏普遍性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心脏搏动减弱,常有肺淤血,可伴肺间质或实质水肿及少量胸腔积液,合并肺栓塞时胸片有相应改变。

  3.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脏四腔均增大,尤以左心室增大为着,左心室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变小,有时可见附壁血栓及少至中量心包积液,因心腔扩张,瓣膜相对性关闭不全可有轻度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

  4.心导管检查

  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减低。

  5.心内膜心肌活检

  必要时特别是高度怀疑有心肌炎时,可做心内膜心肌活检,但需在病程早期进行才易得到阳性结果。

鉴别

  1.高血压性心脏病 围生期心肌病血压多正常,但在血压增高时则需要鉴别。PPCM血压增高程度不大,血压升高时间短暂,随病情好转血压多趋于正常。妊娠前无原发性高血压史,妊娠期动态观察血压有助于两者鉴别。

  2.贫血性心脏病 妊娠期多有轻度贫血,如合并营养不良或寄生虫感染时应与贫血性心脏病鉴别。后者贫血时间长,程度重,血红蛋白多在60g/L以下,心脏扩大不明显,贫血纠正后症状即会好转。围生期心肌病贫血程度较轻,血红蛋白多在80g/L以上,但心脏增大显著。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 两者均可发生在妊娠后期,有营养不良特别伴有显著性贫血者、双胎或多胎者易发生。

  

并发症

  1.动脉栓塞: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多达40%,主要是肾动脉栓塞和肺动脉栓塞,有的患者以栓塞为首发症状。

  2.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还可见束支传导阻滞,房颤等。

预防

  1.加强妊娠期和围生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妊娠中毒症,预防产褥期或产后各种感染。

  2.再度妊娠可引起复发,间歇性肾盂肾炎、不良饮食习惯、过度体力消耗以及洋地黄使用不当也可致复发。应避免和去除上述因素。

治疗

  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针对心力衰竭,可使用洋地黄、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对有栓塞的病例应使用抗凝剂。

  1.充血性心衰

  对洋地黄反应较好,快速使用可使心衰很快得到控制。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心律失常

  参见心律失常治疗。

饮食

  1、宜吃低盐饮食,对富含盐份的食品,包括各种饮料、味精等应严格控制。

  2、食易消化的高营养素饮食,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低蛋白血症的纠正。

  3、对大量利尿,长期饮食欠佳甚至呕吐者,应多进食富含钾的食物,如鲜果汁、蔬菜等,必要时口服钾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