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腮鲈鱼

四腮鲈鱼即四鳃鲈鱼,学名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头扁平,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Ⅰ-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为吴淞江流域产鲈鱼 ,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嘴大,体长,银灰色,背部和背鳍 上有小黑斑,栖于近海,也入淡水,平时以鱼虾等为食,肉质鲜美。鲈 鱼以松江之鲈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理成章。苏州吴江即是有名的"鲈乡",西晋张翰有《思吴江歌》证之:"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 中文名称 松江鲈
- 拉丁学名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 别称 四鳃鲈鱼,松江鲈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简介
中文里共有四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四鳃鲈鱼,降海型洄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
四鳃鲈鱼,,每条多为50-100克,此鱼头扁平,向后渐侧扁,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实际上也只有两个鳃,只是每个鳃盖上又多了一条较深的折皱,外观好像四鳃,故称。

历史典故
旧籍"松江"实为"淞江" 之沿用,乃吴淞江之谓也。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 理成章。苏州吴江即是有名的"鲈乡",西晋张翰有《思吴江歌》证之:"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该鱼是驰名天下的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黑龙江兴凯湖白鱼)。鱼肉久烹不老,冷时不腥,特鲜。品尝过此鱼,其它菜肴便显索然无味。历代史志每提及此,都称它为"鳞之首"。据《后汉书·左慈传》:一日,曹操大宴宾客,说:"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术士左慈当即垂钓于堂下鱼池,钓出十尾大鲈鱼,果然是奇异无比的松江四鳃鲈鱼,当场烹煮,一时鲜香倾倒四座
《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后张翰弃官回乡,致使"莼鲈之思"成为思乡的成语出典。隋炀帝把此鱼称为"金齑玉鲙,东南佳味",唐代白居易、韦应物等皆赋过咏鲈鱼之诗作;苏东坡《后赤壁赋》中有"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名句,于是乎松江鲈鱼蜚声天下。
体态特征

四腮鲈鱼与其他鲈鱼大相径庭,不仅形体神态存异,就是生活习性也迥然不同:一是它长有四个鳃瓣;二是生活在咸、淡水之间;三是肉质鲜美香嫩;四是体态婀娜丰腴。在其家族中,被誉为鱼尊。可见其身价不凡。全国仅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少量地区地有生长。实属全国罕见之人间美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