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噤若寒蝉

2022-07-04 06:06:30 百科资料

噤若寒蝉(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

"噤若寒蝉"的原义是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 中文名称 噤若寒蝉
  • 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 近义词 缄口结舌、守口如瓶
  • 反义词 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成语出处

  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噤若寒蝉"。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一个叫杜密的人,为人厚道,做官清廉,刚正不阿,依法办事。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打击宦官集团斗争时,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随着年岁渐高,杜密告老还乡。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但杜密仍十分关注国事,他经常去拜访颖川的太守和阳城县令等地方官员,一起议论天下大事 ,并不断向官方举荐本地官吏民众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刘胜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迥然相反。这个人辞官回到家乡以后,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杜密又来到颍川太守王昱的府上,反映乡间的一些情况。 言谈话语间,王昱向杜密谈起刘胜的情况,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是个"好好先生",他对乡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晚年生活方式颇受地方官员们的称赞。

  杜密听出来王昱这番话的用意,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而我与他相反,我发现贤人就向你们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们揭发,使你们能够赏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嘛。"

  听了这番话,王昱这才看出了杜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惭愧之余,十分敬佩杜密的高风亮节,此后,对杜密就更加敬重和厚待了。

成语寓意

  东汉名臣杜密,为官知人善任,激浊扬清,被时人列为"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同乡噤若寒蝉杜密直言之,因与权佞抗争,他最终惨遭迫害,其凛然正气光照千古,被后世视为楷模,千秋万代令人敬仰不已。在大是大非面前,人们要明确立场,不能畏首畏尾,而应放下思想包袱,敢说真话,做一个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人。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噤若寒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害怕而不敢说话。

  • 运用示例

  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现代·鲁迅《两地书》:"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噤若寒蝉。"

  现代·邹韬奋《萍踪寄语》:"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