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噤口痢

2022-07-05 12:43:42 百科资料

噤口痢是属于痢疾之一。见《丹溪心法・痢》。亦称禁口痢。指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入即吐,或呕不能食者。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两伤,中气败损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等。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阴、益气等法。《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 哪些症状 痢疾样大便、痢疾、口角下垂、口有溴味及咸味、口角皲裂
  •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 需做检查 血常规
  • 引发疾病 脑动静脉畸形、阿米巴痢疾、脑囊虫病、垂体性矮小病、发作性睡病、细菌性痢疾、副鼻窦炎、颅咽管瘤、新生儿泪囊炎、痢疾后综合症

病因

         噤口痢即痢疾,中医称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菌,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外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尚可产生神经毒素。不具动力,最适宜温度为37℃,阳光直射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阴暗潮湿及冰冻条件下生存数周。

症状

  痢疾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检查

  急性病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贫血。典型病人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以及吞噬细胞,不典型者只见少许白细胞。挑选有脓血的大便易得到阳性结果。x线及乙状结肠镜可用于慢性菌痢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鉴别

  在流行季节有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考虑本病。在腹泻夏秋季节,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脉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内、外疾病,以防误诊。应注意与下列各种疾病相鉴别: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②沙门氏菌肠炎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③病毒性腹泻多见于2岁之内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④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⑥出血性小肠炎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⑥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⑦霍乱与副霍乱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⑧肠结核 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并发症

  将药如法服两剂,痢中已不见鲜血,次数减去三分之二。其脉左部较前和平,右部则仍有浮弦之象,仍然不能饮食,心中仍然发热,然不若从前之恶心,此宜用药再清其胃腑必然能食矣。

  【处方】

  生怀山药(两半)生石膏(两半捣细)生杭芍(六钱)白头翁(四钱)秦皮(二钱)甘草(二钱)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预防

        石膏为治外感实热之药,今此证未夹杂外感,何以方中亦用之?答曰┱石膏为治阳明胃腑有实热者之圣药,初不论其为外感非外感也。盖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有热则其气多不下行而上逆,因其胃气挟热上逆,所以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若但知清其热而不知降其气,治之恒不易见效。惟石膏性凉质重(虽煎为汤,仍有沉重之力),其凉也能清实热,其重也能镇气逆,是以凡胃气挟实热上逆令人不思饮食者,服之可须臾奏效。若必谓石膏专治外感实热,不可用治内伤实热.

治疗

  西医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⑤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西医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脑水肿: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哌酸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⑦痢特灵即呋喃唑酮。该药对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细菌间也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后在肠道内浓度高。常用剂量成人每次为0.1~0.2克,每日口服3次。由于痢特灵的副作用较大,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现在较少应用。

  ⑧黄连素该药口服后吸收差,对痢疾杆菌作用强,故常用于菌痢的治疗。剂量为每次服用0.3克,每日3-4次。

  ⑨磺胺类该类药物口服较难吸收,故可用于抗肠道感染。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剂量为每次2片,每日服2次。[2]

  中医治疗

  1.湿痢疾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

  芍药汤加减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证属湿重于热者,去黄芩、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运脾燥湿。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仙鹤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寒湿痢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 胃苓汤加减

  3.疫毒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

  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

  5、阴虚痢

  治法 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6.休息痢

  治法 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食疗

  ●黄芩、黄柏、炒地榆、炒仙鹤草各15克,炒山楂、炒麦芽各30克,车前草10克,白术3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完。主治菌痢。

  ●炒白术、炒山药各30克,赤石脂20克,罂粟壳10克,车前子(包煎)15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主治菌痢。

  ●石榴皮、地榆各5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主治菌痢。

  ●猪苦胆一个,绿豆适量。将绿豆装入苦胆内,待胆汁浸入绿豆后倒出,阴于口服,每日两次,每次10粒。主治菌痢。

  ●生姜9克、鸡蛋1枚。生姜捣碎打入鸡蛋相和蒸熟,空腹顿服,日 2次。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常用草药

  鸦胆子为苦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鸦胆子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壳取仁,以干龙眼肉及胶囊包裹吞服,或压去油,制成丸剂或片剂服。本品性味苦寒,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的功效。口服可用来治疗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及各型痢疾,外用可治鸡眼赘疣。根据前人治疗冷积久痢的经验,近代临床将之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口服,成人每次10~20粒,小儿每岁1~2粒,装胶囊吞服,每日3次,7~10天为1疗程,并用20粒鸦胆子研碎,加入1%小苏打液200ml,浸泡2小时,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对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鸦胆子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和抑制作用。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白头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等地。春季开花前或秋末叶黄时方可采收,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洗净泥土,晒干,生用。本药性味苦寒,归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临床常用来治疗热毒血痢,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可用治阴痒,即滴虫性阴道炎。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的效果。如治阿米巴痢疾,可单用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天为1疗程;病重者另用本品30~60g,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效颇佳。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的主要机理是:白头翁煎剂及所含皂甙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饮食

  痢疾食疗方

  1、组成: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用法:共为细未,米糊为丸。每服3~6 克,1日3次。

  2、组成:酸石榴皮30 克、红糖50 克。用法:先煎石榴皮取汁,调入红糖温服,每天1~2 次,连服数天。

  3、组成:紫皮大蒜50 克、糖浆适量。用法:大蒜去皮捣如泥状,浸入100 毫升温水中2 小时,纱布过滤,加入半量糖浆。成人日服80~100 毫升,分4次服,儿童日服15~40 毫升,分3次服。

  4、组成:茶叶10 克、山楂60 克、生姜3 片。用法:水煎冲糖服用,每日1 剂,分2~3 次服完。主治:痢疾及细菌性食物中毒。

  5、组成:青茶叶15~20 克。用法:泡茶饮用,病重者可加糯米30 粒,盐少许一起用锅炒至黄,加水煎熬,使味苦咸,可将汁水一起服下,每日1次,轻者服2 次,重者服2~4 次。

  6、组成:茶叶15 克、马齿苋50 克、红糖30 克。用法:水煎代茶饮,连服3~8 天。

  7、组成:绿菜5 克、生姜10 克、乌梅肉30 克。用法:乌梅剪碎,生姜细切,与茶共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浸半小时,再加红糖适量,趁热顿服,每日3次。补充:对阿米巴痢疾也有疗效。

  8、组成:绿茶、金银花各10 克,玫瑰花和陈皮各6 克,茉莉花和甘草各3 克。用法:沸水浸泡盖密10~20 分钟后可饮,每日分3~5次频饮之。小儿用量酌减。

  9、组成:茶叶9 克、白葡萄汁60 毫升、生姜汁10 毫升、蜂蜜30 克。用法:茶叶水煎1 小时取汁100 毫升,与其他各汁混合1 次服用。

  10、组成:绿茶100 克、白酒25 毫升。用法:绿茶加水700 毫升,煮沸20 分钟去渣,浓缩至75 毫升,待冷后加入白酒。每4~6 小时服1次,每次2 毫升,治愈为度。

  11、组成:酸石榴2 个、蜂蜜30 克。用法:石榴捣烂取汁,与蜂蜜调匀,温开水冲服。每天2 次,连服数天。

  12、组成:生萝卜、米醋、白糖各适量。用法:削去萝卜表皮,用凉开水冲洗后切成薄片,加入米醋和白糖各适量,拌匀食用,每日2 次。

  饮食原则

  饮食应容易消化,富含营养,水分充足,无刺激。并少食多餐。

  饮食宜忌

  1.急性期腹痛、呕吐明显,应采用清淡流质饮食,可给浓米汤,5—10%的炒面粉糊及藕粉、淡果汁、菜汁、淡茶水等。禁食牛奶、豆浆及浓甜饮料。

  2.好转期,呕吐止,便次减少,可进食富于营养的流食或低脂无渣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蛋羹、蛋汤、去油脂的肝泥汤或肉泥汤等。一日进餐4—5次,饮用酸奶,于病更益。

  3.恢复期,排便已基本正常。宜进食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饭,烹调仍以碎、细、软、烂易消化为好。多食紫皮大蒜,可吃生苹果泥,但应限制其他水果。避免过早地进食生冷、坚硬、油腻、油炸食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含粗纤维素多的和容易产生肠胀气的食物,如芹菜、韭菜、黄豆芽、粗粮,番薯、马铃薯、萝卜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