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怪

嗔怪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chēn guài,意思是责怪。本义为发怒、生气。嗔怪也指强烈的责怪。
- 中文名称 嗔怪
- 外文名称 blame;rebuke
- 拼音 chēn guài
- 注音 ㄔㄣ ㄍㄨㄞˋ
- 形声 从口,真声
释义
1、责怪。2、强烈的非难。
出处
唐 顾况 《田家》诗。
例句
1、责怪
唐 顾况 《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 梅香 ,我只怕母亲嗔怪,咱回家去来。"
明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我说出来,叔叔不要嗔怪。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太子曰:'此事不难。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视朝。吾母可著宫人往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台观看,待孩儿将他毒打一顿,以出吾母之气。便父王嗔怪,罪责在我,与母无干也。'"
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老爷一向奉道虔诚,而今有些懈怠,恐怕神天嗔怪。"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 宝钗 倒背地里夸他有忠心,并不嗔怪他。"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只得嗔怪老妈不会说话,顺手一个巴掌打了过去,不料用力过猛,把老妈打倒了。
巴金《春》五:" 觉新 嗔怪地瞅了 淑华 一眼,阻止她说下去,她便闭了口。"
2、强烈的非难。
字词单独解释
嗔
chēn
<动>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同本义。也作"謓"。
謓,恚也。--《说文》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责怪;埋怨。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用同"謓"。睁大眼睛。如:嗔目
词汇辨析
责怪
孩子不懂事,你就别总嗔怪他了。
1、 责怪,但其中包含对被责怪者爱的成份多一些。 孩子不懂事,你就别总嗔怪他了,下次改。也有生气责怪的意思。
2、强烈的非难 对别人的言语或行动表示不满意。 嗔怪多用在女性对爱人或曾经的爱人的一种责怪,略带一点撒娇的成分在其中。
表现手法
语句中表面上是责怪,其实满含爱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