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未发

喜怒哀乐未发
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也?意,根也;法,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逆境感而怒与哀发,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悄然,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特幽胜显、闲胜闹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远在。此处更当谛审精察,研之又研,穷之又穷,不可草草。
- 中文名 喜怒哀乐未发
- 出 处 《中庸》
- 体 裁 文言文
- 学 科 语文
简介
喜怒哀乐未发

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也?意,根也;法,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逆境感而怒与哀发,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悄然,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特幽胜显、闲胜闹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远在。此处更当谛审精察,研之又研,穷之又穷,不可草草。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四书五经中《中庸》的句子,严肃的学术解释应该是儒家的解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