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湖
喀斯特湖 karst lake
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体。在我国各地称谓不一,有陂、池、海、泡、荡、浜、...按湖盆成因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喀斯特湖、潟湖、牛轭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水库、池塘)等。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和褶皱产生凹 ...
- 中文名 喀斯特湖
- 外文名 karst lake
- 又称 岩溶湖
- 常见地区 西南地区
简介
所谓喀斯特湖,又称"岩溶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较广。由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是侵蚀湖的一种。它可以是由具有溶蚀性的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蚀作用后,形成了洼地积水,也可以是由地下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类引起塌陷而生成塌陷湖。 喀斯特湖主要靠地下水供水,水量一般较稳定。也有的湖底与地下河相通,只在雨季时出现,干旱季节湖水流入地下河而消失。

成因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特征
在石灰岩或其它可溶性岩石地区,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湖泊。其成因及特征为:
漏斗和落水洞堵塞积水而成。水量季节变动大,面积较小,干季时湖水流入地下河,湖面缩小乃至消失,雨季时则扩大; 底部到达地下含水层或与地下水系有联系,地下水大量补给,积水成湖。水量相对稳定,有时形成小而深的井状喀斯特湖,又称溶潭(blue hole),直径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是喀斯特水露头。如中国广西 都安县大兴燕潭,潜水下至离水面深75.8米未到底。
分类
根据湖泊所处位置分为:
地表喀斯特湖 其经常性稳定水位较高,故于地表成湖。如中国贵州独山王偶大潭、星朗绿阴潭; 地下喀斯特湖 其经常性稳定水位较低,只能于地下较大的溶洞内积水成湖,如贵州麻尾菜花洞大潭、云南六朗洞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