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类

啮齿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目,其特征为上颌和下颌各两颗会持续生长的门牙,啮齿目动物必须通过啃咬来不断磨短这两对门牙。哺乳动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种都属于啮齿目,而且在除了南极洲的其他所有大陆上都可以找到其大量的踪迹。 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
- 中文名 啮齿类
- 拉丁学名 Glires
- 别称 啮齿目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简介
哺乳纲的一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 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该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啮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

除了少数种类外,一般体型均较小,数量多,繁殖快,适应力强,能生活在多种多样生境中,其中大多数种类为穴居性,从进化角度来讲,它们是现存哺乳类中最为成功的类群。啮齿类动物善于利用洞穴作它们的隐蔽所,以躲避天敌,保护幼仔,贮存食料,适应不良的气候条件。啮齿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许多种类对农、林、牧、粮食、仓库、建筑、运输等有害。有的种类还能传染多种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也有不少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可供肉、毛皮和科学实验用,而且对于人类的生产建设、卫生防疫、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啮齿类动物是许多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陆地上的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啮齿类动物生活在自家房子里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有些不安,但与人同居显然让这些小生灵获益匪浅,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它们拥有更高的智商。根据最近刊登在《动物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啮齿类宠物比野生同类更聪明,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在这项研究中,家养和野生天竺鼠被放入一个水迷宫,前者表现更为出色,展露出惊人的问题解决能力。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它们此前就已经适应了人造环境。此前进行的研究指出驯化只会降低而不会提高天竺鼠以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脑容量。考虑到这一研究发现,刊登在《动物学前沿》上的研究发现尤为让人感到吃惊。
分布
啮齿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本目动物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超过其他哺乳动物的总合。
最古老的啮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的古新世地层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特别是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两次大分化,啮齿目动物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

科学类别
啮齿目松鼠科的花栗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下纲: 真兽下纲 Eutheria
分布特征
水豚,现存最大的啮齿目动物,可重达65公斤。
以物种种类(但不一定在数量上)来看,啮齿目组成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目。啮齿目有约2277个物种,占了哺乳动物物种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4]其优势可能是基于其较小的身体、较短的生育周期和能够啃咬及食用多样的食物。
啮齿目在除了南极洲的其他所有大陆和大多数的岛屿中都可以找到其大量的踪迹,且栖息在除了大海的其他所有地方。啮齿目是真兽下纲(除了蝙蝠和鳍足类)中唯一不经由人类引入而到达澳大利亚的动物。

特征
许多的啮齿目动物都很小:南非小家鼠的成鼠只会长至6厘米长及7公克重,西南亚侏儒跳鼠也有相似或稍小的尺寸。但另一方面,亦有少许啮齿目动物如水豚可重达80公斤,而已知最大的啮齿目动物(已灭绝的莫尼西)则估计重约1000公斤,且可能重达1534公斤或2586公斤。
啮齿目动物在其上下颚各有一对门牙,这对门牙会不断地生长,且必须靠咬啮来将其持续磨短;而这也是"啮齿目"这一名称的由来。这些牙齿可用来切断树干、咬开果实外皮或做为防卫用途。啮齿目动物的牙齿外面有珐琅质,里面有外露的象牙质,所以可以在咬啮之间自行磨尖。啮齿目动物没有犬牙,在门牙和前臼齿中间留有缝隙。几乎所有的啮齿目动物都以植物为食,尤其是以种子为食,但也有少数例外,会吃昆虫或鱼类。一些松鼠甚至会吃如主红雀科和蓝松鸦等雀形目的鸟类。
非啮齿目的其他目,如翼手目(蝙辐)、树鼩目(树鼩)、食虫目(鼹鼠、鼩鼱和刺猬)、兔形目(野兔、兔和鼠兔)和食肉目中的鼬科(鼬鼠和水貂)有时会和啮齿目相混淆。
食性
啮齿动物没有食肉的,有些可能杂食(如吃些昆虫之类的),在食物链里是比较低等的(仅高于生产者---植物),所以高级的食肉动物许多都会吃啮齿类的。
演化
类似啮齿目的哺乳动物的化石纪录开始于恐龙灭绝的六千五百万年前之后不久之时,即古新世时。不过,有些分子钟的资料猜测现今的啮齿目早在白垩纪晚期就已出现,但也有其他分子差异的研究和化石纪录相符。到了始新世结束时,河狸的近亲、睡鼠、松鼠和其他类群开始出现于化石纪录之中。一开始是在劳亚大陆(以前北美洲、欧洲和亚洲还连接时的大陆),然后一些物种移居到非洲,形成了最早期的豪猪下目的物种。然而,在科学界里有一小部分的人认为由线粒体DNA可推测豪猪下目可能是属于不同的演化分支,因此应和啮齿目属于不同的目。从非洲,豪猪下目渡海至南美洲(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时独立的一块大陆)。到了中新世,非洲撞上了亚洲,使得啮齿目动物如豪猪可以散播到欧亚大陆上。在上新世时,啮齿目的化石出现在澳大利亚上头。虽然有袋类是澳大利亚上主要的哺乳动物,啮齿目动物亦在大陆上占了哺乳动物百分之二十五的数量。同时,南北美洲相连了起来,一些啮齿目动物也散布到新的土地上头;老鼠往南走去,豪猪则往北走去。

分类
有关啮齿类的分类问题仍在激烈讨论,据估计,全世界共有1590-2000种,分属28-34科。

鳞尾松鼠亚目Anomaluromorpha
鳞尾松鼠科Anomaluridae
跳兔科Pedetidae
河狸亚目Castorimorpha
河狸总科 Castoroidea
河狸科Castoridae
衣囊鼠总科 Geomyoidea
衣囊鼠科 Geomyidae
异鼠科 Heteromyidae
豪猪亚目Hystricomorpha
老挝岩鼠科 Diatomyidae
梳趾鼠下目 Ctenodactylomorphi
梳趾鼠科 Ctenodactylidae
豪猪下目Hystricognathi
滨鼠科Bathyergidae
美洲豪猪科 Erethizontidae
豪猪科 Hystricidae
岩鼠科 Petromuridae
蔗鼠科 Thryonomyidae
豚鼠小目 Caviomorpha
华毛鼠科 Abrocomidae
硬毛鼠科 Capromyidae
豚鼠科 Caviidae
毛丝鼠科 Chinchillidae
栉鼠科Ctenomyidae
刺豚鼠科 Dasyproctidae
花背豚鼠科 Dinomyidae
棘鼠科 Echimyidae
水豚科Hydrochoeridae
河狸鼠科 Myocastoridae
八齿鼠科 Octodontidae
鼠形亚目Myomorpha
跳鼠总科 Dipodoidea
跳鼠科Dipodidae
鼠总科 Muroidea
Calomyscidae
仓鼠科 Cricetidae
鼠科 Muridae
Nesomyidae
刺睡鼠科 Platacanthomyidae
鼹形鼠科 Spalacidae
松鼠亚目Sciuromorpha
山河狸科Aplodontiidae
睡鼠科 Gliridae
松鼠科Sciur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