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啥汤

2022-06-25 13:51:25 百科资料

"啥汤"是一种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的风味小吃,传说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鸡汤为基础,伴以麦仁、面筋等原料,味鲜香醇,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啥汤"的名称存在争议,江苏徐州称作"饣它汤",山东济宁称作"糁汤",河南永城称作"撒汤",安徽砀山称作"潵汤",安徽蒙城写作"撒汤"。清末徐州有一对联:"古彭城雉羹传世,今汪家糁汤飘香"。一说糁汤由雉羹演变而来,二说这糁汤即"掺米的肉汤",方言"糁",音近"啥"。不识者问,"啥汤?"主人自豪答曰:就叫"啥汤"!并托言乾隆赐批,从此成为金字招牌,也成为如今引以自豪的家乡饮食文化名片。

  • 中文名 啥汤
  • 主要食材 鸡肉、麦仁,鸡骨、香菜、虾米
  • 分类 徽菜
  • 口味 咸、鲜
  • 别称 饣它汤,糁汤,潵汤,撒汤

历史渊源

  早在4300多年以前,中国烹饪的先师--彭祖,曾用野鸡配麦糁制作的雉羹献给尧帝,得到尧的赏识,封邑于大彭氏国(今徐州市)。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屈原《天问篇》:"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之长。"记述了彭祖善作雉羹受宠于尧帝,被封到彭城(今江苏徐州)。相传彭祖是以野鸡、稷米煮成羹,和以盐、梅,为中国最早烹与调的结合,这是中国古就留名的第一个菜,故号称"天下第一羹。"

名称考究

说法一

  "啥汤"亦称"饣它汤"(食它)汤,该汤以鳝鱼为主料作成,因鳝鱼肖蛇,故一名蛇汤,又称辣汤,咸汤。

说法二

  "啥汤"通"糁汤",即谷物做的粥。《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礼记·内则》则称:"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类似于今天的肉粥。

说法三

  "啥汤"又叫"潵汤",相传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传入内地。如安徽砀山县城的回民潵汤馆大多挂回文招牌,其意为清真小吃。

说法四

  "啥"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中间是"非",下面是"一"。释意者曰:"月"者为肉;"天"者,民以食为天,"非"为土上禾,"一"者为地。该字读作"啥"。

  说法五

  这啥汤本是蒙城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啥汤",乾隆一高兴想留下墨宝给这位店家,就问这店家啥字怎么写,可是这店家不识字不知道怎么写,还是乾隆身边的一个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sa字。

故事传说

徐州版

  饣它汤古称雉羹,为我国"天下第一羹"。尧时,有篯铿以雉羹进帝尧,彭祖、彭城、雉羹一直渊源流传。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据《徐州方志》记载:雉羹所用主料为雌性锦鸡(即野雉鸡),佐以稷子米(即薏仁米)、生姜、精盐等。西汉时,雉羹主料没变,辅料加薏仁米、黍米、香茅、酸盐梅、花椒、桂皮、蓼叶等熬制,后再勾芡而成。

  清乾隆(公元1736-1794年)时,五下江南,四次驻徐州行宫(今市博物馆)。传说乾隆偶然观赏市井,品赏到饣它汤美味,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乾隆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字。乾隆不识这个字,看在彭祖面子也就接受了这个自造的汉字,而且高兴地封徐州饣它汤为"天下第一羹"。

  乾隆以后的饣它汤制作,其原料稍加改变,清代汤配方一直沿用至今。

  "乾隆问啥汤"的故事最早出自徐州,近几年又在各地衍生出了雷同版本。

淮北版

  一九○九年津浦铁路修筑到淮北宿州的曹村,曹村所有的饭铺只是供卖烧饼馍头之类的食品。筑路的民工体力消耗很大,常常透支。仅是开水干粮,难以招架。时间一长,个个抱怨。此时有个专营餐饮的王老板。看准商机,率先干稀结合,并以原汁鸡汤招徕民工。此招果然奏效,一时间,顾客盈门,生意红火。一日王老板忙中出错,杀鸡时忘了取出鸡嗉,待汤熬好,鸡嗉中的麦仁,全部融化到汤里。没想到熬出的鸡汤与平日不同,别有风味。这汤中有鸡的鲜,还有麦仁的香,并浓稠了许多。民工们品后,个个叫好。问:"这是啥汤?"王老板不便说明原委,答曰:"就是啥汤!"

砀山版

  在砀山,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文革"期间,一东北人到砀山搞外调,在"工农兵"饭店要了碗汤,用竹筷搅动后提起,分明可见微红的肉丝挂于其上。品了品,觉得味道很独特,便问身边老者:"同志,啥汤?"。"嗯,潵汤(音洒,一声)。"老者答曰。"啥汤?",又问。"潵汤!",老者提高了声音。东北人坐不住了,指着碗:"我问这是什么汤?"。老者笑了,"它就叫潵汤啊!"。 此乃传为佳话。

夏邑版

  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栗城,今夏邑县城。天过午时,他路过一家包子铺,里面飘出一股浓浓的饭香,顿时引得他饥肠辘辘。他忙拐进铺子,问店家香从何来。店家指着一口大锅说:香味源自锅中的汤。康熙帝赶紧让店家盛了一碗,他一口喝下去,胃肠熨帖,神清气爽。他龙颜大悦,一连喝了三大碗,之后问店家汤的名字。店家也茫然,只说自家在煮肉时无意中熬成这种汤,求皇上给赐个名才好。康熙略加思索,说道:"既然不知道是啥汤,那就叫它'sa汤'吧!"自此,sa汤在民间流传下来。

蒙城版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游访江南路过蒙城,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老母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姑娘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好汤。乾隆膳后问店家这汤的名字,店家也不知道这汤的名字,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啥汤"。这啥汤本是蒙城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啥汤",乾隆一高兴想留下墨宝给这位店家,就问这店家啥字怎么写,可是这店家不识字不知道怎么写,还是乾隆身边的一个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sa"(该字民间在用,但是字库没有这个字)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撒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撒"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撒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撒汤店。

  现今撒汤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好传遍江淮大地,成为风味独特的著名小吃。

  现在撒汤在亳州市区不仅可以搭配油酥烧饼吃,还可以搭配包子煎饼等早点,所以说在亳州几乎很小的早点店面都会有。

制作工艺

  正宗的"啥汤"是用整鸡、大麦长时间煨煮出来的。鸡要一直煮到散了骨架,麦仁一定要煮得透烂,汤需用慢火煨,而煨汤的佐料则需十几种,有黄豆、火腿丝、海带丝、薄荷片等等,再浇上一年到头从不断火,早已千锤百炼的浓浓的勾芡老汤,撒上花椒粉,胡椒面,就着热乎劲把汤和肉一并送入肚中,胃满意的同时,味蕾也在香气和涔涔薄汗中舒展开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