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商城遗址

2022-07-01 10:40:04 百科资料

198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发掘古城镇东关遗址期间,垣曲县博物馆馆长吕辑书在古城洪庆观调查时,发现了现存地面的一条夯土城墙,但无法判明其时代。次年春,对城址进行勘察和钻探,这座湮没了3000余年的商代古城得以确认。

  • 中文名称 商城遗址
  • 周长 1470米
  • 总面积 13万平方米
  • 发现时间 1984年

年代与性质

  从郑州商城的遗址和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看,其年代应始建于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并延续使用到二里岗上层时期。东城墙夯土内木炭的放射性碳元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距今3570±135年,据此可知其上限约当公元前1620年前后。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城墙的地层和出土的陶器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后,认为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应属于南关外期,早于二里岗下层期。

  对于郑州商城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商代仲丁的隞都。理由有两点:一是根据文献上有关隞都地望的记载,认为郑州商城的位置与隞都地望相近;二是通过对郑州发现的商文化年代进行分析,认为二里岗期文化属商代早期,同时将商代历史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因而认为郑州商城可能是商代中期仲丁所迁的隞都。另一种观点认为,郑州商城不是隞都,二是商代初期成汤所都的亳都。理由主要有四点:一是古代文献中有东周时期郑地之亳的记载。二是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亳都或亳丘;三是汤所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四是郑州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居郑地之亳相合。

发掘

  垣曲商城坐落在垣曲县古城镇境内,位于黄河北岸陡起的高台地上,三面河流环绕,一面背倚山岭。此城与举世瞩目的仰韶文化发现地--渑池县仰韶村仅一河之隔。城址状如梯形,东西350米,南北400米,周长1470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墙均修筑了双道夹墙,为全国发现的商城中所罕见。西墙外有护城壕l条,全长446米。

  为全面搞清城址布局、建筑及其文化遗存,历年来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的考古人员对城址进行了发掘研究。1986年,进行城址试掘,发掘了城内东南部的居民区,清理了商代的窑穴、灰坑、房址、沟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卜骨等遗物。1987-1990年,对城内遗址区正式发掘。1991年,在城内开横穿东西和纵贯南北的两条长探沟。1992年,发掘南部制陶作坊区。1993-1995年,发掘城西南部、西城门及西城门通往宫殿区的道路。1996一1999年,发掘宫殿区内的夯土台基和南部遗址区等大型遗迹。这些发掘揭示了城址的基本布局,对城址有了全局性的深入认识。

文化遗存

  从发掘的多组地层叠压关系和遗迹洞的打破关系出发,并据陶器形式比较,垣曲商城发掘的文化遗存分为五期:

  一期为仰韶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了房址、墓葬、沟壕、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陶器全部为手制,鼓腹罐、敛口瓮、带流盆、折腹钵、敛口钵、甑、平底碗、小口瓶及构图简单的几何形纹彩陶等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生产工具中两侧带缺口的石刀及陶刀极富特征。

  二期为二里头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了数量颇多的灰坑及少量墓葬、房址等遗迹。出土的陶器多为手制,少量口沿径轮修。其中侈口深腹罐、中口圆腹罐、带耳罐、大口尊、厚胎缸、豆、折肩瓮等器物。出土的卜骨多数不钻直灼。少量为钻后加灼,石质生产工具种类繁多,骨器也较多。

  三期为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存。发现了房址、灰坑、墓葬及祭祀坑等遗迹。出卜陶器仍以手制为主,部分口沿径轮制。出土陶器中的卷沿薄胎鬲.口径大厂或等于底径的大口尊、厚胎缸、平沿簋、圆肩瓮、小口鼓腹罐、敞口盆为代表性器物.卷沿圆唇细绳纹陶极为流行。这一期的卜骨绝大多数径钻孔。部分孔钻后加灼。另一部分只钻无灼。

  四期为二里岗上层文化遗存。遗迹有墓葬、排水沟、灰坑等。石质生产工具中,镰数量明显增加。陶器中轮制口沿已相当普遍,器门多彩沿,方唇。胎较厚,流行粗绳纹。典型器物有方唇凸.状口沿鬲,口径大于肩径的大口尊、深腹罐、小口瓮、假腹豆等。这一期的卜骨也以钻后加灼者居多。

  五期为宋代文化遗存。发现了少量陶器、铜器、铁器以及较多的瓷器。瓷器中多为本地民窑生产的白瓷、黑褐瓷和绿釉瓷。少量为北方著名的磁州窑、耀州窑产品,南方景德镇的影青瓷也有零星发现。

发展状况

  商代,垣曲为"亘方",属侯国地。据对垣曲商城的考古研究,商城在当时既是个政治军事中心,又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心。

  这座商城是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的产物,能够驱使大批本族或异族人建成这座军事城堡,是动用国家机器才能实现的。城址宫殿区大型夯土台基的存在,是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力的标志。在这座城址里,各种经济部门及制陶、制骨、冶铜、建筑等各种手工业的发达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特别是制陶等手工业区的划分,一般居民区与宫殿区的明显分区与对立,更体现了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对应。城址墓葬中,一般平民只有少数陶器或无随葬品,而贵族墓葬却都随葬有铜器、玉器,有的还有殉人。在许多灰坑中都发现了散乱的人骨架,或被砍头,或被腰斩,人祭已经发现,有的大祭祀坑内发现了多层叠压的14具入骨。

  垣曲商城位于黄河北岸的台地,东靠允河,四周为崇山峻岭包围,是人类早期理想的聚集地。靠着其占有肥沃的河流谷地与便利的交通,尤其是这里比其他地区享有更多的水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等经济资源。商城成为当时垣曲盆地的经济发展中心,此地气候温和湿润,众多水系交汇的冲积扇上土地肥沃。极宜发展农业。发掘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众多,主要有砍伐工具石斧,翻土工具石铲,收割工具行刀、石镰等。另外还有陶镰、骨镰、蚌镰等。表明当时的农作物有了较高的收获量。农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加,城址中密集分布的灰坑、窑穴、房址等遗迹反映了人口的密集程度。同时,家畜饲养也相当普遍,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遗骨,尤其以猪骨数量最多,半数以上的灰坑中均有猪骨出土。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渔猎经济也为当时主要经济类型。垣曲近山靠水的自然条件带来了渔猎之利。商代,黄河中游草地茂盛,森林葱郁,野兽出没。人们除了狩猎外,还在河中捕鱼,城址中石镞、骨镞、铜镞、蚌镞、石球、石弹丸、陶弹丸、石网坠、陶网坠、骨鱼镖等渔猎工具为数可观,表明当时渔猎业的发达,人们以肉为食,以皮制裘.以骨角制器。

  在农业、渔猎等多种经济促进厂。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其与周围地区贸易频繁,带动了制陶、冶铜、建筑、制骨、纺织等多种手工业的发展。制陶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城址中除有陶拍、骨匕等制陶工具出土外,还出土了大量陶器,轮制工艺广泛使用。这里的陶器制作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器形多样,炊器、食器、盛储器等种类繁多;二是器类中有的器体硕大,反映了制陶技术的精湛。在城址中发现了代表商代制陶业最高水平的釉陶尊。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原始瓷器。商城内出上的鼎、爵等铜容器,铜镞、铜刀等狩猎工具及铜炼渣等,说明当时冶铜业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垣曲商城的建造及夯土的坚硬,表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建筑水平。此外,制骨、纺织、缝纫等其它手工业也趋于成熟。

  垣曲商城多种经济的繁荣与发达表明,在3000多年前,它已成为当时黄河北岸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性质

  垣曲商城发现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围绕垣曲商城的发现、发掘对商城的性质展开研究讨论。

  汤始居亳的最早亳都

  陈昌远教授在1987年第l期《历史研究》上著文《商族起源地望发微--兼论山西垣曲商城发现的意义》,认为商族起源地在晋南,"契后藩"和"汤居亳"其地都应在晋南。据文献载,垣曲在历史上曾设亳城县,《旧唐书·地理志》:"隋义宁元年,置亳城县。"《寰宇记》:"古亳城在垣曲西北十五里。"他认为古代设亳城县与汤居亳有关系,加上发现了一座相当早商文化的古代夯土城址,推断垣曲商城为汤始居亳的最早亳都。

  军事重镇说

  主此说的学者较多。根据城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布局推测,以西南双道城垣防卫的垣曲商城建于三面临水的黄河北岸高台地,具有极为浓重的军事色彩.应是商人的统治势力到达晋南黄河北岸的证明。同时,这座军事城堡修建还有可能是为了占领与控制重要的铜矿资源--中条山铜矿产地。有学者认为,垣曲商城与建于二里岗下层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但它的城垣、宫殿规模较小。不具备都城条件,只可能是当时的别邑,即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有学者从其所处地理环境布局特点、文化背景分析,垣曲商城占领地势险要的制高点,同时从城内墓葬中的乱葬坑较多看。亦是当时存在激烈军事冲突的反映,因此垣曲商城应是一个军事性的卫城。

  亘都说

  《垣曲商城》的编写者佟伟华提出,此城可能是亘方之都。武丁时期甲骨卜中的亘可能指此地。据陈梦家先生推测,殷商时期在今垣曲县西二十里曾有亘方,因此二里岗时期这里也有可能是亘国之都。也有学者根据传世铜器中曾发现有早商晚期的亘鬲推测,可能是亘方所作,认为早商时期就已存在亘方,因而垣曲商城就是亘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