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唢呐艺术

2022-06-26 00:06:31 百科资料

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江西省万载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万载得胜鼓起源于北宋,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乐曲内容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故取名得胜鼓。 全部鼓乐分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9个乐段,以展现唐代朝廷取得平乱胜利的过程。

2008年6月7日,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Ⅱ-37。

  • 中文名称 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
  • 遗产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 江西省万载县
  • 遗产编号 Ⅱ-37

历史渊源

  万载得胜鼓是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的民间器乐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该县的潭埠镇、株潭镇、黄茅镇、岭东乡、高城乡一带,同时流布到少踏霸邻县乃至邻省的部分乡镇。得胜鼓成形于北宋年间,主要取材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

  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有机结合的代表作。在漫长的唢呐演奏和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艺人们将早期带来的客家吹打乐与当地民间吹打乐,兼容并蓄,借鉴戏曲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文化特征

表演形式

  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锣鼓乐有机结合的代表,在节拍、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变化幅度较大。唢呐与锣鼓同步结合,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唢呐特殊的单指抖音技巧别具特色,模仿战马嘶鸣十分逼真;禁鼓、战鼓的重击铿锵有力,敲奏时场面蔚为壮观。

演唱内容

  乐曲表现古代将士出征、凯旋、荣归、庆功场面,霸尝立演奏风格粗犷有力,音乐红火,富有气魄,使人为之振奋。乐曲一开始,先擂晋鼓三通。随后号筒、先锋号角声和庄重的大鼓、海螺、礼炮声交替出现;继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高亢宏亮的大小唢呐和整个乐器齐奏《出兵牌子》的散板,嘹亮应她欢婆有力,气势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随后打击乐演奏"急急风""闹台"把乐曲推向高潮。中间部分,乐队分"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

演奏手法

  在演奏上,充分发挥唢呐不断连奏,与笙、笛及色彩乐器的断奏法相对比请举拘,使乐曲庄严、肃穆,听起来细腻;打击乐则以闷击和放音相对比,节奏铿锵,丰富了打击乐的表现力。

  在音乐处理上,小唢呐、笙、笛联奏出欢快、优美的传统民间曲牌《得胜令》《急三腔》等驼杠付朽;色彩明亮而有新鲜感。

  在乐曲速度的处理上,注重了快与慢的对比,使乐曲波浪迭起,具有新的推动力。随后,排鼓由慢渐快奏出精彩的华彩乐段,丰富了整个乐曲的演奏技备想巧。尾声部阵阵号角,爆声齐鸣,乐器齐奏曲牌《得胜令》,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万载得胜鼓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民俗学研究价值。得胜鼓是万载极其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凡遇娶亲嫁女、生日祝寿、华厦落成、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事当地人都要演奏得胜鼓。经历代艺人传承发展,万载得胜鼓的演奏技巧不断完善,艺术性不断提高,对万载民间器乐和万载华灯音乐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承状况

  在万载当地,得胜鼓乐队原有五十多个,由于时代的变迁,演奏队伍逐渐衰落,出现了演奏人员青黄不接、传统唢呐曲牌和锣鼓经逐步失传的趋势。如今能够完整演奏得胜鼓的仅剩潭埠镇潭埠村乐队一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张包炎,1954年出生,江西万载人。从小酷爱民间吹打乐,20世纪60年代跟父亲和伯父学吹唢呐和打击乐;80年代后开始随父出场演奏;90年代开始担任潭埠村乐班上手(主奏)唢呐兼任该班班主。演奏之余还带徒传艺,除教2个儿子外,还常以搭班组合带徒多人,把万载《得胜鼓》演奏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及演奏技艺传授给其它乐班,受到同行的尊敬,为万载得胜鼓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载县文化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传统音乐"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的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9年11月,在婺源县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竞赛中,代表江西队参赛的万载县踏府欠得胜鼓表演队一举摘得"山花奖"。

  重要展览

  2019年11月,万载得胜鼓在"活色生香"-- 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活动上,作为开场节目亮相。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