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哀劳髭蟾

2022-07-14 06:54:20 百科资料

生活于海拔800-2600m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环境潮湿,光照较弱的湿性地方。捕食林下的蜗牛、蠕虫和其它蛙类等。繁殖期进入水中,40天左右,可孵出蝌蚪,蝌蚪数量多,但成活至完成变态比例却很低。

  • 中文名称 哀牢髭蟾
  • 拉丁学名 Vibrissaphora ailaonica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两栖纲

外形特征

  哀牢髭蟾,俗称"胡子蛙"眼内虹彩的颜色上半部为蓝色,下半部为黑色。体长

  雄蟾73~82 mm,雌蟾67mm。雄蟾上唇缘有10-16枚粗大黑刺,背面灰紫棕色,散有许多碎黑斑点。前肢粗壮,横纹少而不显,后肢横纹显著。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头扁平,吻棱显著;瞳孔纵置,眼球上半灰黄,下半浅蓝色;鼓膜隐蔽;颞褶细;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深缺。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跟部不相遇;指趾末端略膨大呈球形;指游离,趾间约半蹼。背面满布网状肤棱,体后部杂有少数稍大圆疣,四肢背面有极强纵肤棱;腹面满布小疣。雄蟾无声囊,繁殖季节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2行以上黑色角质刺20~32枚。哀牢髭蟾头宽略大于头长,宽而扁平;吻端圆,略超出下颌,超出部分不及鼻孔至颌缘间距的1/2;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松果体不显;眼较大,眼径几为头长的1/3;眼球上半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隐蔽;颖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之半;指粗,末端呈球形。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形若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显著,前肢横纹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栖息环境

  哀牢髭蟾主要生活于海拔800~2600 m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环境潮湿、光照较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带。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食性:捕食林下的蜗牛、蠕虫和其它蛙类等为食。

生活习性

  分布区狭窄,行动缓慢,逃避敌害能力差。蝌蚪完成变态需时长,成活率低。

  天敌,陆地生活期间蛇类是主要敌害,曾在斜鳞蛇中华亚种胃内剖出头体长76mm的雄蟾;水中产卵期间短尾猴群翻动石块捕吃髭蟾。

繁殖方式

  繁殖期才进入水内。2~4月产卵于沟面较宽、水流平缓、水质清彻、水深约10cm的溪流中。卵彼此粘连略呈椭圆形的一片,粘附于没于水中长宽大于30cm的扁平石块下面。每一卵群平均有卵245粒(n=3),卵灰白色,径3.5 mm。在平均水温11.5℃下40天左右可孵出。有集群产卵现象,曾在一石下发现不同时期卵群多达17团。蝌蚪需越过两个冬天在第三年完成变态, 38~40期唇齿式Ⅰ:5-5/4-4:Ⅰ。由于其分布区局限于99°54′~108°54′E×21°26′~24°32′N,居群数量有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