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咏风虞世南

2022-07-14 01:48:26 百科资料

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封为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 作品名称 咏风虞世南
  • 创作年代 唐代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 作者 虞世南

原文

  ​咏风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译文

  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1]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3]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李峤)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咏 风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1、李峤的《风》中"剪""催"二字用的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分析。《剪》秋天来了和风把树叶吹掉了

  2、请分析这两首咏风诗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相同是关于花的不同是季节

答案

  1、"剪"字巧用比喻,把风喻为剪刀,象剪刀一样扫落秋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秋风之迅疾。"催"字为"催促"之意,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

  2、同:均用侧面描写,句句写风而不见"风"字,均借助外在事物表现风,使之具体形象,生动自然。

  异:①李诗:白描,虞诗:渲染。②李诗:巧妙地从两方面构思:季节方面,秋风能使树叶飘落,春风能使二月花开。草木荣枯,随风变化,道理平常,写来自然;风形成的奇景方面,风吹过江上,掀起巨浪,蔚为壮观;风吹进竹林,使万竿摇曳,幽韵无穷。另外,"三一二-千-万"几个数字巧妙入题:飘动人们的衣袖,传来美妙的歌声,吹得枝影摇曳,送来阵阵花香,把无形的风写得神态可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着,令人遐想不已。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