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呻吟语

2022-07-09 05:54:52 百科资料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时吕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抚。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故以“呻吟语”命名。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

《呻吟语》是吕坤的代表作,该书立足儒学,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彻精微,影响很大。尹会一称其:“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申涵光称:“不可不常看。”有现代学者誉其为:“古今罕见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性书籍”。

  • 中文名 呻吟语
  • 作者 吕坤(1536年—1618年)
  • 体裁 箴言体小品文集
  • 刊行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内容介绍

  《呻吟语》,作者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笔记合集。该书一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内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外篇分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呻吟语》是随得随录的随笔式语录体,行文灵活,文之长短,形随意移;儒为根底,兼采众慧,亦庄亦谐;寓言性、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强,语言"简重真切"。

呻吟语

  《呻吟语》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全书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较深层次地论述了其独特的看法。

作品目录

《呻吟语》目录
卷一 内篇 礼集·性命
卷一 内篇 礼集·存心卷一 内篇 礼集·伦理
卷一 内篇 礼集·谈道

  卷二 内篇 乐集·修身

卷二 内篇 乐集·问学

  卷三 内篇 射集·应务

卷三 内篇 射集·养生卷四 外篇 御集·天地
卷四 外篇 御集·世运卷四 外篇 御集·圣贤
卷四 外篇 御集·品藻

  卷五 外篇 书集·治道

卷六 外篇 数集·人情

  卷六 外篇 数集·物理

卷六 外篇 数集·广喻卷六 外篇 数集·词章

  注:以上目录表的内容转《中国古籍全录》录自付梓版本二卷《呻吟语摘》 ,参校1993年学苑出版社版的《呻吟语》(该本以栗毓美编刻版《吕子遗书》为主要底本) 。

创作背景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呻吟语》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这是书名作《呻吟语》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要呻吟,那是可以在作者吕坤在《忧危疏》中的话来总结,即是:"当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辨而乱人未倡厥"。大意是:天下虽然表面安定,但已然乱象丛生,人心亦已乱,社会病入膏肓。这是作此书创作时的社会背景。

呻吟语

  而在作者个人方面,1563(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即吕坤28岁时始撰《呻吟语》(注:序中言"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倒推 )。这期间吕坤见证了明世宗、穆宗的先后逝世,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由盛而衰,以及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的相继发生,吕坤个人也经历了丧父失母,为官清廉有异政,学问渊博有奇文的人生蜕变。这是作者创作时的个人经历背景。

  《呻吟语序》中提及"司农大夫刘景泽,摄心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即是作者和志同道合的刘景泽在互诉衷肠中,后者建议吕坤将《呻吟语》公之于人,并指出有"三益":"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病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这3个好处,吕坤深表赞同,于是对作品进行删改,然后刊行出版。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吕坤借刘景泽之口说出自己撰写《呻吟语》的目的--对现实社会已"病"情况,希望以毕生学识为治"病"作出努力。

作品鉴赏

  《呻吟语》是人生哲学的格言、随笔。因是跨度三十年的心得笔记,并非一气呵成,外篇的许多内容难免与内篇重复。平心而论,其精彩部分多在内编。

呻吟语

  《呻吟语》中谈人生、谈哲理、抨时弊,内容涉及人生修养、处世原则、兴邦治国、养生之道。行文中时常出现警言妙语、真知灼见。在修身方面,作者认为,"沉静最是美质,益心存而不放者",而"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沉心静气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潜心思虑而不放任;信口胡说,即是轻狂的表现,这样的人难以修养出好的品德。读到这里读者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心与口,看来要培养良好的品德,非得管理好这两个家伙才是。从这里也可见《呻吟语》文风朴实,几句平常话语,却道出了世间人们最易忽视与不愿承认的事实,与现代的"倒权威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静心读下去,只觉胸中愈来愈广阔,眼前愈来愈明亮,平日生活中之烦恼琐事亦化作烟云惭惭散去。心,也净洁了不少。

  申涵光《荆园小语》称:"吕新吾先生《呻吟语》,不可不常看。"《呻吟语》,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的代表作,是一部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它立足儒学,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彻精微,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今。尹会一《吕语精粹序》称其"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

  吕坤在《呻吟语》中革命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气"说,称"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形者,气所附以凝结;气者,形所托以运动。无气则形不存,无气则气不住"、"气者形之精华,形者气之渣滓。故形中有气,无气则形不生;气中无形,有形则气不载。故有无形之气,无无气之形"。所谓"气"就是物质的存在,是万世常存的;"形"是物质的形态。"形"是可以毁灭的,而且是必然毁灭的,但"形"的毁灭并不意味着"气"的毁灭,它只是"气"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可以说,吕坤觉察了物质不灭的原理。 《呻吟语》中,还有力地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和儒家宣扬的厚葬久丧思想。这在当时道学迷雾充塞学术界的情况下,吕坤能够这样做是很了不起的。

作品影响

  吕坤的《呻吟语》,开启了明清救世启蒙思潮先河的名著,先后被翻译成二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发行。不仅大陆,在香港、台湾亦有着重大影响,而日本、韩国、美国、哥伦比亚、埃及等国家,它也有颇高的学术地位。 自明末始,吕坤及其著作《呻吟语》在中国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福冈女子大学疋田其佑教授曾亲临宁陵考察访问,并潜心研究吕坤著作,《中国思想通史》专门辟了阐述吕坤的章节。

版本信息

  《呻吟语》于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成书付梓,此版本暂称"付梓版"。但是,在此之前,作者吕坤的底稿便曾被传钞流播,底稿传钞系统之版本暂称"祖钞版"。祖钞版由于流传面较广,且非一人一时所钞,传钞质量及分散子本等,都难以计量,现几无存世,但祖钞版些许内容可能已融入清后付梓版的子本,作为新刻印本的校勘、补充内容等。付梓版则流传有序,版本清晰。

  《呻吟语》付梓版成书后,原版存于宁陵吕氏宗祠中。明、清代书坊因读者需要,不断刻印,现存世便有不少刻本。比较常见的有:明《呻吟语摘》本(二卷);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陆陇其正定本;1736年(清乾隆元年),陈宏谋《吕子节录》本;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吕燕昭刻本;1827年(清道光七年),栗毓美等编刻的《吕子遗书》本;1480年(清道光20年),崇德堂刻本;等等。

  以上各版本多是是以付梓版为底本,并酌辑作者吕坤的其他相关言论、或加前人按语、或补录新的资料汇编,并加入校勘、注释、各篇夹注等,因此,各版虽以付梓版原版刻引为主,但内容不尽相同,而成就亦见高下。一般认为,1827(道光七年)栗毓美等编刻的《吕子遗书》本成就最高,该本辑录完备、校勘亦精,因此当代出版的《呻吟语》多以其为底本,参考、汇编各本再行出版,如1993年,学苑出版社,王国轩、王秀梅注的《呻吟语》;如2007年,华夏出版社,《呻吟语正宗》;如200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现更名凤凰出版社),朱恒夫译注的《呻吟语(足本)》等。

作者简介

  吕坤(1536-1618),明学者,字叔简,亦字心吾或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万历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官至刑部左右侍郎。哲学上坚持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只是一气散聚,更无别个。"(《呻吟语.天地》)"道气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呻吟语.谈道》)批判理学家将"道"与"器"、"理"与"气"分割开来和"理在气先"等说法。反对"轮回"说指出"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吾,但又认为"举世都是吾心"。主张"知行并进格物"。著作有《呻吟语》、《去伪斋文集》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