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呙姓

2022-06-25 04:17:49 百科资料

汉族姓氏,较罕见。有几种出处:一 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二,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中文名称 呙姓
  • 所属民族 汉族姓氏
  • 来源 女娲氏之后裔
  • 笔画数 7

基本介绍

  呙[呙、娲、ੰ�,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就是不可读作wāi(ㄨㄞ)]

  通用:呙

  郑码:JLOD,U:5459,GBK:DFC3

  笔画数:7,部首:口,笔顺编号:2512534

  《康熙字典》解释:【丑集上】【口字部】 呙; 康熙笔画:9; 页码:页181第19 【唐韵】苦娲切【集韵】空娲切,音跬。【说文】口戾不正也。【广韵】同喎。【集韵】或作。又与和同。【淮南子·说山训】呙氏之璧。又【正字通】音戈。姓也。南唐呙拯,宋呙辅,明呙文光。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淮南子>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中"呙"姓条目注释:"呙gē,罕见姓(又音guō)。南唐有呙拯,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

  在史籍《淮南子》中记有:"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在典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呙,皆注音为guō,简化为"呙"。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中,"呙,注音为'gē'",本字未简化。

  显然,呙(呙)字,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

姓氏起源

  呙(guō)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呙(呙)这一姓氏,主要源出远古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换的典型标志之一。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娲"字之"女"旁为改为呙氏,后有简笔为呙氏,姓氏字读音由wā(ㄨㄚ)转为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呙氏(呙氏)族人大多尊奉女娲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秦、汉时期,在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呙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了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录》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千金菜,即今天的莴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呙国的存亡时期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人被汉化成为呙氏之一源,后简笔为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作gē(ㄎㄨㄞ)。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楚国的采玉人卞呙在山林中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的水平并不高,因此说其只是块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继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那玉人还是指认为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继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家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又告诉了楚文王。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啊!"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当玉工小心琢开璞壳后,果然发现其中是一块美瑕无伦的玉。于是将之制作成一座玉壁,楚文王亲自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这个历史事件传说久远,但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且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实为讹记。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为hé(ㄏㄜˊ)。当然,也有的以"和"为姓氏者,称和氏。该支卞氏、呙氏、和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世不通婚。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或以先祖名字为氏。师氏,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的记载,夏、商时期,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据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到了晋朝初期,有位著名的师氏后裔名叫师呙,在西晋王朝初期出任尚书官事。因晋王朝真正的创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之伯父、曹魏国重臣司马懿的长子叫司马师,在晋武帝建立西晋王朝后尊其为晋景帝,师呙为了避君主之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字"师"摘去一横,改为"帅"字,称帅呙。

  从此,在这位帅尚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改避讳字为姓氏者,称帅氏,亦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作gē(ㄎㄨㄞ)。

  注:

  中校注评: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师昺",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

  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师昺"(bing)误作"师呙",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师呙"作为呙姓起源,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师呙"这个人名的。相类似的,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赵呙",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万俟呙",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不可不慎。

  上述前三种渊源,比较让人信服。尤其是源于"卞呙"说。因为在和氏璧(呙氏璧)的出产地,湖北西北一带,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迁徙分布呙公正德:宋代进士,供职于宋末"大理寺"评事。(出生时间约在公元1095-1100年间)祖籍地为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迁徙地为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迁址有三种可能分析:一是德公的先祖迁徙;二是德公举家迁之;三是德公朝廷为官到了衣锦还乡之际,皇上恩赐居之。德公之后裔广泛活动与分居在长江中下游南北两岸之地的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江汉平原等地。

  据《呙氏族谱》史资记载德公为第一世祖,至第六世祖克明公生子有二:长子寿佐居湖北监利、次子寿佑居湖北公安。

  第七世祖寿佐公生子有五,分居如下:长子酉孙居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其长子荣颢[门贵]居公安县;次子荣颂[二郎]居华容县,石首市居住的呙氏部落为华容籍至第十四世祖洪海公之后裔,湖北省监利县有一支呙氏族人为华容籍第十四世祖文海公之后裔的第十八世祖孙一中公举家迁之);江陵县境内呙氏部落应为酉孙公之后裔。次子寅孙居住湘阴县。三子成孙居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四子嗣孙居华容县(目前华容县境内居住的为酉孙公之子荣颂的后裔)。是否记载有误,有待考证。五子章孙居监利县。

  第七世祖寿佑生子有一:文孙公迁徙江西省吴西洪都(今南昌市西南部),至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文孙之子:成公(第九世祖)举家迁徙至楚南南宝郡邵东(进湖南省邵阳市)任职协正。

  各祖籍地在不同时间内均有族人外迁情况,有待共同考证。

得姓始祖

  女娲、卞呙(卞和)、师呙(帅呙)。

迁徙分布

  呙氏(呙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以太原、琅琊、平原、豫章、长沙为郡望。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呙菜颁的呙氏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一带颇为显赫,并逐渐向周边地区分播。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组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江苏南京六合区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广东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今湖北省的荆州市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襄阳市南漳县、孝感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华容县、常德市安乡县、临澧县、邵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区,山东省的潍坊市高密市,四川省的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重庆市的铜梁县、合川县,辽宁省的大连市,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呙氏族人分布。

字辈排行

  湖南洞庭呙氏(呙氏)字辈:

  祖派:"正从闻仁世克寿孙荣成思必仲海经应养一鸣南";

  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

  续派:"乾元恒济泽坤利萃咸亨积善徴余庆含章另可贞"。

  湖南邵阳呙氏(呙氏)字辈:"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

  山东高密呙氏(呙氏)一支字辈:"永新清善志"。

  山东高密呙氏(呙氏)一支字辈:"有德玉智永"。

  湖北南漳呙氏(呙氏)字辈:"光宗耀祖明登朝廷"。

  四川遂宁呙氏(呙氏)字辈:"朝廷有道启文明"。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长沙郡: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亦称扬越堂。

家谱文献

  华容呙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华容呙氏族谱,著者待考,现代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资料有待补充。

历史名人

呙拯

  (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南唐人。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曾任歙州县令。

呙辅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呙文光

  (生卒年待考),湖北公安人。著名明朝巴县县令。

呙俐

  1993年5月11日,江苏南京人,中国花样游泳运动员。2014仁川亚运会花样游泳集体、组合冠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