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吴艳玲

2022-06-27 11:44:25 百科资料

吴艳玲,女,黑龙江讷河人,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200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

  • 中文名称 吴艳玲
  • 出生地 讷河
  • 毕业院校 辽宁大学
  • 学位/学历 博士
  • 职业 教师

研究方向

  资源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个人作品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黑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等。

人物观点

  1.根据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差异性概括其涵义,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数量平衡,保持耕地资源总数的稳定;另一种则是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质量稳定或提高,包括耕地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物质生产力、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耕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更具潜力。耕地资源数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则通过影响食品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2.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财政补偿机制。一是双管齐下战略,从数量平衡和质量提升两个方面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方面,注重耕地资源数量的平衡,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注重耕地资源质量的提高,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措施。二是重点区域策略,以粮食主产区作为财政补偿的主要区域。对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粮食生产活动,予以财政补偿,提高其收入,鼓励粮食主产区采取耕地资源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财政补偿机制平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冲突的积极作用。三是重点人群策略,以专业农户作为主要财政补偿人群。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开展,农民的从业领域发生变化,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户籍在农村,但生活在城镇,部分农民则兼业生产。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说,脱离农业的农民不应再享有耕地保护领域的补贴,而对兼业农民的补偿也较难实现耕地资源质量提高的目标。因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补贴应以专业农户为主,而非一般农民,让专业农户能从耕地资源质量提高中受益,引导其经济活动。四是重点项目依托策略,以项目作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财政补偿的依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别是在耕地资源质量提高方面,需要科技支持,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农田污染防治等等,农户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或掌握技术要点。因此,以项目为依托,财政补偿贯穿项目始终,是发挥其补偿效果的可控途径,当然,这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首先,建设项目设计,由农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确定影响耕地资源质量的因素,根据这些研究划分具体且可实施的建设项目;其次,建设项目技术研发,即财政支持进行关键技术研发,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农户的参与,保证关键技术的有效推广;再次,鼓励农户参与项目,且以其是否参与项目作为补偿依据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由项目负责单位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实施效果检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