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 中文名 吡蚜酮
- 外文名 Pymetrozine
- 又名 吡嗪酮;(E)-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三嗪-3(2H)-酮
- 分子式 C10H11N5O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吡蚜酮
英文名称:Pymetrozine
中文别名:吡嗪酮;(E)-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三嗪-3(2H)-酮
英文别名:Pymetrozin; (E)-4,5-Fihydro-6-methyl-4-((3-pyridinylmethylene)amino)-1,2,4-triazin-3(2H)-one; (E)-4,5-dihydro-6-methyl-4-(3-pyridylmethyleneamino)-1,2,4-triazin-3(2H)-one; E)-4,5-dihydro-6-methyl-4-[(3-pyridinylmethylene)amino]-1,2,4-triazin-3(2H)-one; 6-methyl-4-{[(E)-pyridin-3-ylmethylidene]amino}-4,5-dihydro-1,2,4-triazin-3(2H)-one
CAS号:123312-89-0

分子式:C10H11N5O
分子量:217.2272
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结晶
2. 密度(g/mL,20℃):0.48-0.52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234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110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Pa,20ºC):9751
12. 饱和蒸气压(KPa,2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正己烷
存储方法
密封、在 0-6 ºC下保存
主要用途
新型吡啶杂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等。适用于蔬菜、水稻、瓜果及多种大田作物。
安全信息
风险术语
R40:Limited evidence of a carcinogenic effect. 少数报道有致癌后果。
R52/53:Harmful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对水生生物有害,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安全术语
S36/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 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系统编号
CAS号:123312-89-0
MDL号:MFCD01632346
RTECS号:XZ3018620
BRN号:7814151
PubChem号:24869823
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4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 互变异构体数量:2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70
7、 重原子数量:16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32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1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其他相关
适用范围:蔬菜、小麦、水稻、棉花、果树。
防治范围: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如甘蓝蚜、棉蚜、麦蚜、桃蚜、小绿斑叶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甘薯粉虱及温室粉虱等。
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