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道
基本信息
君行八德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1),一国之的也(2)。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节俭,然后继之以无倦,而加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训其民。是以其人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见而自兴行矣(3)。【说明】本段选自《周书·苏绰传》,此为苏绰所拟“六条诏书”中的一段话。作者认为君主必须具备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节俭、无倦、明察等八种品德,才能令人景仰。【注释】(1)表,古代测量日影,用以计时所立的标竿。(2)的(dì),箭靶的中心。(3)家教日见,对家家进行教育,天天和他们见面。【大意】君主本身,就是老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竖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现在,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因此,作为君主必须心如清水一样明净,形象如白玉一样光洁。亲自履行仁义、履行孝悌、履行忠信、履行礼让、履行廉平、履行节俭,然后,继之以孜孜不倦,再加上能够明察秋毫。只要能实行这八项措施,用以教诲百姓,百姓对君主就会既敬畏又喜爱,以他为效法的榜样,用不着家家去费口舌,天天去打交道,自然会蔚然成风。人主十思贞观十一年四月,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1)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2)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3)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4),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说明】本段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本文是魏征上唐太宗的“十思”书,体现了唐初君臣自身的修养准则和励精图治精神。【注释】(1)殷忧,深忧也。(2)胡、越,指周边少数民族。(3)兴缮,指兴建土木,修葺宫殿。(4)僭(jiàn荐),超越本分。【大意】贞观十一年四月,魏征上疏,他认为:“皇帝善始者多,克终者少。这难道是获取容易而守护艰难么?一般情况下,这都是因为有深忧便能竭诚对待臣下,生活安逸就会骄恣而傲慢了;竭诚待下则周边少数民族也会同心归附,骄恣傲慢则六亲也会离心离德,尽管你以威怒震慑他们,他们仍貌似服从而心不服。帝王如果能见到想要的就应想到知足,将兴修土木就应想到适可而止,居处高位就应想到谦逊退让,将要满盈就应想到损抑,遇到逸乐就应想到节省,时处升平宴安就应想到危亡后患,防止埋没人才就应想到延贤纳士,疾恨谗邪小人就应想到修身正己,进行奖赏就应想到是否因欢喜而过分了,施加刑罚就应想到是否因为气怒而不按法律了,兼有这十思,而且选贤任能,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又何必劳神费力去做百官职权内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