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吓煞人香

2022-07-04 03:35:52 百科资料

指碧螺春,据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长在太湖东山的碧螺春石壁上。

  • 中文名称 碧螺春
  • 别名 吓煞人香
  • 是否含防腐剂 否

名称来历

  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茶友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是怎么叫起来的呢?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

品质特点

  碧螺春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在六大茶类中,碧螺春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因碧螺春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此外,又因碧螺春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碧螺春。

泡茶

水温控制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碧螺春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碧螺春,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碧螺春,以80C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档碧螺春,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碧螺春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

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碧螺春,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严格的茶叶评审,碧螺春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我想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冲泡方式

  冲泡碧螺春,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碧螺春。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细嫩碧螺春,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碧螺春。古人使用的是盖碗。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碧螺春,如珠茶眉茶,我个人比较喜欢盖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此外,由于好的碧螺春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多,茶叶易老。(五)冲泡方法碧螺春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1.外形紧结重实的茶1) 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2)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2.条索松展的茶这些茶,如采用上述方法,则茶叶浮于汤面,不易浸泡下沉。应采用如下方法:1) 烫杯后,取茶入杯。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2) 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3) 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

传说故事

  据说,洞庭湖东碧螺峰的石壁中有很多野茶。附近的农民,每年春天都背着竹筐,攀上悬崖峭壁去采茶。有一年春天,附近村上的人们仍旧和往常一样,又爬到碧螺峰上去采茶。

  这一年天气暖得早,雨水又好,茶叶的产量要比往年多,大家带来的竹筐都不够装了,只好把多出的茶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叶被怀里的热气一熏,发出了奇特的异香,采茶姑娘惊呼出"吓煞人香","吓煞人香"是苏州的一句方言,意为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当地巡抚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品饮后大加赞赏,但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便根据茶汤碧绿、卷曲如螺、采于早春,而赐名"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