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塍
后塍建镇始于何时,为何称作"后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编写地名志时,经查阅古籍,终于找到确切依据,现后塍属于张家港后塍街道。
- 中文名称 后塍
- 记载 《陈氏宗谱(崇本堂)》
- 地区 镇北江滩
- 始建时间 明万历年间
起源
据《陈氏宗谱(崇本堂)》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常熟陈少元兄弟三人来到江阴大桥镇东(即今后塍镇区),见沙滩衍沃,宜于稼穑,于是招募开垦,得良田数顷。乃绕田浚沟,沟曰陈沟,圩曰陈圩。又经数世蕃衍,陈氏人丁兴旺,所居村落前后相望,时人便有"前陈"、"后陈"之称。明末清初,住在后陈村的陈天益,见本村虽居民稠密,但地处乡僻,货路不通,购物不便,于是在村中开设粮店。由于生意兴隆,人们竞相效仿,逐步形成几十家店面的小街道。随着岁月流逝,集市渐旺,"后陈开(建)镇,实肇于此"。康熙四十六年(1708)江阴知县以陈天益建镇有功,特赠匾额一方以示嘉奖。
发展
后陈建镇后,由于镇北江滩不断积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街市也迅速向北延伸。乾隆十七年(1752年)法水庵建成,后又建关帝庙,佛地胜景引来商机大发。后陈集市从此进入鼎盛时期。
清代同治(1862年)之前,史籍均称"后陈";同治之后,始改称"后塍"。据后塍已故耆旧汤履道先生(原全国天主教协会副主席)讲,同治年间,镇上有"七君子",文才过人,他们认为陈姓早已衰落,后陈更名势在必行。经反复斟酌,确定改"后"为"后",改"陈"为"塍"。《说文解字》称塍者大岸也,陈氏初来时居住长江岸边,不失原意;"后"改为"后",意为大岸两侧乃皇天后土、人杰地灵之处。这一改受到镇上百姓尤其是外姓人赞同。至民国,官方行文均用"后塍"。"后陈"二字逐渐消亡,今人只能从现存古碑、古籍上见到"后陈"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