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名声狼藉

2022-07-04 06:21:14 百科资料

名声狼藉,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shēng láng jí,意思是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本用以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影响极远。现多用来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 中文名称 名声狼藉
  • 拼音 míng shēng láng jí
  • 出处 《史记·卷九十七》
  • 释义 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成语解释

  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本用以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影响极远。现多用来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成语辨析

  【近义词】声名狼藉、臭名昭著、名誉扫地

  【反义词】流芳百世、名闻遐迩、闻名遐迩

成语出处

  出处见于《史记·卷九十七》。

成语故事

  相关人物: 刘邦 周勃 陆贾 陈平

  《史记·卷九十七》

  西汉陆贾以善辩闻名当世,汉高祖刘邦很欣赏他,曾派他出使南越,陆贾凭借自己的辩才说服南越王尉佗臣服汉朝,官拜太中大夫。汉高祖死后,吕后把持朝政,分封诸吕为王,陆贾自知不能匡扶朝纲,便称病辞官归隐。后来吕氏想废掉太子,危害刘汉政权,陆贾于是拜见丞相陈平,认为天下安定后,国家重担落在丞相身上;如果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则国家安危系于军将之身。将相团结则天下归附,陈平应该与掌握军权的太尉周勃搞好关系。陈平采纳了陆贾的建议,与周勃紧密团结,使吕后等人的篡汉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陈平十分高兴,就送给陆贾奴婢一百人、车马五十辆、五百万钱作为生活必需用品。从此陆贾活动于朝廷名公大臣中间,名声传播越来越大("名声藉甚"),而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也终于合力铲除诸吕,拥立汉文帝,重兴汉朝。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