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台姓

2022-07-05 18:10:24 百科资料

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82位。

  • 中文名称 台姓
  • 排名 第270位
  • 2007年 第282位
  • 繁体字 台

姓氏来由

  1、台(tái,繁体字为台):风俗通:金天氏裔孙曰台(台)骀,其后氏焉,历来是常见姓。台骀为少□之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

  2、台(Yí,无繁体字):亦作怡,本墨台(Yí)氏,避事改焉。历来是稀姓,与音tái的台(台)姓不可混称。

  东汉有台佟,台崇。

  十六国时有台产,

  十国时有台蒙。

  北宋有台亨。

  南宋有台宗隽。

  元有台叔龄。

  明有张云鹏妻台氏。

  近代有台静农。

得姓始祖

  古代春秋时候,鲁国有一处地名称为澹台山,有一位文士就取山名为姓,叫澹台灭明。澹台山就在现今山东省嘉祥县南边。而澹台灭明是孔夫子的学生,他的后代,就以澹台姓相传。而那时长江边也有个地名叫澹台湖,所以有些古书上说,是孔子这位学生南下游历,曾居住在澹台湖边,就取了湖名为姓。前一种说法记载在《嘉祥县志》里,后一种说法记载在《史记·索隐》、《仲尼第子传》、《吴地记》这些古书里。而现今姓澹台的大都改为台姓了。这种复姓向单姓的深变常见。澹台姓始祖。

迁徙分布

  台姓人分布较广,河南、北京、安徽、河北邯郸永年(台湾村)、河北邯郸成安(商城村)、湖北(潜江市铁匠沟乡,钟祥市旧口)、山东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定陶县城关镇、陈集镇、杜堂乡、山东诸城市百尺河镇(台家大村)、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河南省新野县五星镇(台庄村)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庄浪县阳川镇台嘴村、山西省河津市(马家庄村)等均有台姓人居住、河北邢台市(西台庄村)。

  (资料待补充)

  山东诸城市百尺河镇台家大村几乎全部姓台。(台福果带领族人于明朝初年迁居于此)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实验区台姓族群人数较多,其中瓦房村全村几乎全部姓台。

  河北邯郸永年台湾村约半数姓台。

  河北邯郸成安县商城村约半数姓台。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夏庄镇台家村全数为台姓。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谷旦镇张连村全部为台姓。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阳川镇台嘴村大多为台姓。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大刘庄乡西台庄村大多数为台姓。

台姓名人

  历史名人

台佟

  (汉朝):字孝威,魏郡邺人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建初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从事致谒。佟载病往谢。刺史乃执贽见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终性命,存神养和。如明使君奉宣诏书,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隐逸,终不见。

台产

  (晋朝):字国俊,上洛人,汉侍中崇之后也。少专京氏《易》,善图谶、秘纬、天文、洛书、风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学,尤善望气、占候、推步之术。隐居商洛南山,兼善经学,泛情教授,不交当世。刘曜时,灾异特甚,命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刘均举产。曜亲临东堂,遣中黄门策问之,产极言其故。曜览而嘉之,引见,访以政事。产流涕歔欷,具陈灾变之祸,政化之阙,辞甚恳至。曜改容礼之,署为博士祭酒、谏议大夫,领太史令。至明年而其言皆验,曜弥重之,转太中大夫,岁中三迁。历位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少师,位特进,金章紫绶,爵关中侯。

台蒙

  (855-904):字顶云,唐末合肥(今属安徽)人,杨行密将。初从杨行密在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起兵,骁勇善战,历任泗州防御使。后迁涟水制置使。田頵据宣州叛行密,台奉杨行密令,与田頵大战于广德、宣州等地,斩田頵。以功授检校太保、宣州观察使。蒙以弱制强,以退为进,深得兵法虚实之秘。见《新唐书·田頵传》、《十国春秋》。

台居重

  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颖,虚心好学,后官居工部侍郎兼文寺院副使,被嘉靖皇帝派遣负责修建紫禁城。因当时工期较短,任务重,台居重日夜亲自监工。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工人多有懈怠。为了激励工人,台居重赤裸上身,亲自上阵,给工人递砖。碰巧,嘉靖皇帝巡视,看到这种情景,深为感动,便赐给台居重一把皇龙伞、一个秀墩。至今,在北京东城门下面,还能看到他的字迹。

  近现代名人

台静农

  (1902~1990),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安徽霍丘县叶家集镇人,长期写作,精于书法,笔名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等。父亲台兆基,字佛芩,毕业于天津法政学院,任地方法院推事。1918年台静农于叶集明强小学毕业,就读汉口中学,与同乡同学创办《新淮报》杂志,1920年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1922年1月在"《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新诗《宝刀》,1925年夏天在鲁迅指导下与同人成立未名社,倡新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先后在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任教。

  他是鲁迅的学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鲁迅先生(先生是老师的意思)好评。

  1946年10月到台湾,应当时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的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后又随许寿裳在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做正教授。

  1948年7月3日,时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乔大壮自杀,他在同年8月1日接中国文学系主任,1968年8月1日才交棒给屈万里,任期20年。

  1984年与梁实秋同时得到中国台湾地区"国家文艺奖"。

  1985年与宇野精一(日本人)同时得到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颁发的行政院文化奖,褒扬为:

  "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界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论断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

  1990年11月9日,于台北病逝。

  曾参与编纂《中文大学典》,而其未完成遗稿直到2004年才在生前学生何寄澎、柯庆明等整理下,由国立台湾大学出版,题《中国文学史》。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