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古公亶父

2022-07-15 07:08:00 百科资料

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中国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

  • 中文名 古公亶父
  • 别名 周太王
  • 出生地 陕西省旬邑县
  • 职业 古公

简介

  古公,姓姬,名亶父,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陕西省旬邑县(古称"豳")人。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的第35(应为15)代孙,是周祖后稷的第12代孙。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犯。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

家庭成员

妻子

  太姜

儿子

  长子:太伯,也作"泰伯"

  次子: 虞仲,也称"仲雍"

  第三子:季历,也称"公季"、"王季"

史籍记载

  1.《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周文王姬昌)乎?"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姬)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白话译文】古公有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古公死了,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2.《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姬)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bēn,即"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姬)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白话译文】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王季历的哥哥。季历贤达,且有一个有圣人之相的儿子姬昌,太王意欲立季历,并传位给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便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在身上刺画花纹,剪短头发,表示不可再当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

  3.《史记》中对季历的具体活动记载不多,而《竹书纪年》中却简单留下了季历的一些记载:

  ①(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

  ②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③(商王)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④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⑤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⑥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⑦文丁杀季历。

历史地位

周太王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绵》),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东西长约7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岐山山脉绵亘东西,以西北诸峰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系天然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就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步强盛起来。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皆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诗经鲁颂 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约公元前1146年谢世,他有三个儿子:太伯(也称泰伯)、虞仲和季历。古公亶父在位时,非常喜欢孙子姬昌(即周文王),想让姬昌以后能继承王位,但是周人的传统是长子为裔,而姬昌是他三儿子季历儿子。太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的心思,就欲让位给季历,出游荆楚,在夷蛮之地断发文身,失去了消息。于是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季历继位,后来季历又传位给姬昌。周武王姬发在位时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而太伯最后在东部沿海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曾经称霸一时。

周朝奠基者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远见卓识,英明果敢的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缔造者之先驱。使周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参考 古小彬总编《古氏史志》、《古姓史话》等文献)

名著人物

  在周族人的观念中,他们****商纣的统治而建立周朝君临天下的事业,是从太王亶父开始的。《诗。鲁颂。宓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可见这位太王,在周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人物。据说太王亶父又称"古公"。《史记。周本纪》叙述他的事迹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古公乃贬戎狄之俗";"古公有长子曰太伯";"古公欲立季历而传昌";"古公卒,季历立";"公季修古公遗道";"(文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其后,《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后汉书。西羌传》等史籍都因袭其说,"称太王亶父为古公"。朱熹在《诗集传》、《四书集注》等著作中一再指出:"古公,太王之本号"。直到目前的各种历史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朱绍侯和刘泽华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等,在阐述周族的兴起时,都大谈"古公"的业绩。范著还专门辟出一节,题目是"古公建立封建制度的周国"。可见这一称谓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然而,这一称呼是大成问题的。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辨析说:"周自公季以前,未有号为某公者;微独周,即夏、商他诸侯亦无之:何以大王乃独有号?《书》曰:"古我先生',古,犹昔也。'古公亶父'者,犹言"昔公亶父'也。'公亶父'相连成文而冠之以'古',犹所谓公刘、公非、公叔娄者也。"现代学者孙作云在所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指出:"'公亶父'不能称为'古公亶父'或'古公'。《诗经》四字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司马迁不察,在《史记。周本纪》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这是不对的。"上述议论,振振有词,说得相当有道理。查《诗经》中有许多"古"字,都作往昔、古代解。如《小雅。甫田》云:"自古有年(丰年)";《大雅。思齐》云:"古之人无(厌)";《大雅。烝民》云:"古训是式";《周颂。载芟》云:"振(自)古如兹";《周颂。良耜》云:"续古之人";《商颂。那》云:"自古在昔,"可见在《诗经》中,"古"字是用得相当普遍的。《大雅。绵》中的"古公亶父"之句,"古"字亦应作从前、往古讲,而不能解为"公亶父"号为"古公"。《商颂。玄鸟》中,有一个同样的句式:"古帝命武汤。"这就是说,从前上帝命令武王汤。如果解为商汤时的上帝号为"古帝",岂不笑话!再检阅《史记》之前,先秦时期和汉初的许多典籍,未有称太王亶父为"古公"者。如《穆天子传》卷二记:"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穆传》是从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先秦时期的作品。《孟子。梁惠王下》一再陈述周太王的事迹云:"昔者大王好色","昔者大王居亶",'故大王事獯鬻",从不称其为古公,《吕氏春秋。开春论。审为》篇论说周太王迁居的故事,一则云"太王亶公居邠,狄人攻之";二则记"太王亶父曰"如何如何;最后还加赞语道:"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这里也毫不提及太王之号"古公"。西汉初年韩婴撰的《韩诗外传》,在卷十有一节叙述周太王传位的经过,屡云"大王亶甫(父)有子曰太伯、仲雍","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大王将死","大王薨",亦不曾道及"古公"之号。还有汉初成书的《尚书大传》,在卷三《略说》中叙述周太王避狄人之事,一连用了六个"太王亶父"而不称其为古公。可见周太王亶父之别号"古公",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值得注意的是,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在"上中仁人"一栏中赫然列入"大王亶父"之名而不作"古公"。《今本竹书纪年》卷上殷武乙三年记:"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今本纪年》是《竹书纪年》散佚后,宋、明间人重新编纂的,编者所看到的《纪年》佚文较现在为多,很可能《纪年》原作"公亶父",今本才会如此写的。根据种种迹象,一些学者判定,太王亶父之号"古公",是司马迁误解《诗。绵》之文所致。

  不过,也有学者在努力为"古公"之号的来源寻找根据。钱穆在《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第10期)一文中,引《水经。汾水注》:"汾水西过长修县南,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东注于汾。"又引董佑诚曰:"临汾故城在今徐州东北,水在西北古山下。"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临汾有古山、古水,公亶父本居其地,故称古公。"《楚辞。天问》有云:"吴获迄古,南岳是止。"闻一多《天问疏证》解释道:"古即古公亶父之古,本地名,当在沮、漆二水之间。太王自古徙岐,太伯失位,复逃归古。"由上述论证说明,"古公"之号得自地名"古";其地一说在山西临汾县,一说在陕西沮水、漆水间。

  周太王亶父究竟有没有"古公"这一雅号?是司马迁误读《诗经》之文,或者他还有别的什么根据?"古"如果是地名,它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相当模糊和混乱,应当进一步切实考证,尽快予以澄清。

  "古公"方言,承前启后,后人当然不会叫了。号,难道不是"亶"吗?

周王世系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都城

  周人始祖

  黄帝

  约前2700年-约前2600年

  玄嚣

  蟜极

  帝喾

  先王时期

  姬弃

  姬台玺

  姬叔均

  姬不窋

  姬鞠

  姬公刘

  姬庆节

  姬皇仆

  豳

  姬差弗

  豳

  姬毁隃

  豳

  姬公非

  豳

  姬高圉

  豳

  姬亚圉

  豳

  姬公叔祖类

  豳

  周太王

  姬古公亶父

  周王季

  姬季历

  周文王

  姬昌

  约前1099年-约前1061年

  镐京

  西周时期

  周武王

  姬发

  约前1050年-约前1045年

  镐京

  周成王

  姬诵

  约前1044年-约前1008年

  镐京

  周康王

  姬钊

  约前1007年-约前982年

  镐京

  周昭王

  姬瑕

  约前981年-约前963年

  镐京

  周穆王

  姬满

  约前962年-约前908年

  镐京

  周共王

  姬繄扈

  约前907年-约前896年

  镐京

  周懿王

  姬囏

  约前895年-约前871年

  镐京

  周孝王

  姬辟方

  约前870年-约前862年

  镐京

  周夷王

  姬燮

  约前861年-约前854年

  镐京

  周厉王

  姬胡

  约前853年-前841年

  镐京

  共和(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

  前841年-前828年

  镐京

  周宣王

  姬静

  前828年-前782年

  镐京

  周幽王

  姬宫涅

  前781年-前771年

  镐京

  周携王

  姬余臣

  前770年-前760年

  镐京

  东周时期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1年-前720年

  雒邑

  周桓王

  姬林

  前720年-前697年

  雒邑

  周庄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

  雒邑

  周厘王

  姬胡齐

  前682年-前677年

  雒邑

  周惠王

  姬阆

  前677年-前675年

  雒邑

  王子颓

  姬颓

  前674年-前673年

  雒邑

  周惠王复位

  姬阆

  前673年-前652年

  雒邑

  周襄王

  姬郑

  前652年-前619年

  雒邑

  周顷王

  姬壬臣

  前619年-前613年

  雒邑

  周匡王

  姬班

  前613年-前607年

  雒邑

  周定王

  姬瑜

  前607年-<前586年

  雒邑

  周简王

  姬夷

  前586年-前572年

  雒邑

  周灵王

  姬泄心

  前572年-前545年

  雒邑

  周景王

  姬贵

  前545年-前520年

  雒邑

  周悼王

  姬猛

  前520年

  雒邑

  周敬王

  姬丐

  前520年-前477年

  雒邑

  周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

  雒邑

  周贞定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

  雒邑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

  雒邑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

  雒邑

  周考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

  雒邑

  周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

  雒邑

  周安王

  姬骄

  前402年-前376年

  雒邑

  周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

  雒邑

  周显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

  雒邑

  周慎靓王

  姬定

  前321年-前315年

  雒邑

  周赧王

  姬延

  前315年-前256年

  雒邑

  昭文君

  姬杰

  前256年-前249年

  雒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