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口虾姑

2022-06-30 09:31:38 百科资料

【科属】虾姑科,

【学名】:Squilla orarotia

【中文名】 口虾姑

【地方名】 皮皮虾、虾公驼子、虾姑、赖尿虾、虾耙子、琵琶虾、爬虾。

  • 中文名 口虾姑
  • 拉丁学名 Squilla orarotia
  • 别称 皮皮虾、虾公驼子、虾姑
  • 科 虾姑科

形态特征

  俗称琵琶虾、皮皮虾、虾虎、虾耙子、赖尿虾、螳螂虾、爬虾。甲壳纲、口足目、虾蛄科。体较长,头胸部稍侧扁,腹部平扁。体躯前部甲壳甚薄,后部较厚。头部前窄后宽,略呈长梯形,甲壳厚。胸部4节。腹部较宽于头部和胸部,由7节组成,第7节称尾节,呈半圆形。口位于头胸甲腹面。眼位于头背面前端,突出可转动。触角2对,第1对顶端分为3个鞭状肢,第2对外肢为长片状。口周围有5对附肢,以捕夹食物,第1对粗大,前端钩状有锯齿,第2对无钩,后3对具有钩和齿。胸部有步足4对,第1对退化,很小。腹部有游泳足5对,桨状。腹部第6节附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雄性胸部末节内侧生有丝状交接器。背面呈淡乳黄色,微带绿色。头和胸及腹部背面具有红褐色条纹数行,尾节和附肢背面有墨绿色及红褐色斑点。腹部灰白色,雌性鲜活时胸部显王字。体长15厘米左右。栖息于5-60米泥沙底质水域海底。喜穴居或潜入礁石裂缝内生活。洞穴常呈U形,有2个开口,两口一大一小。穴居时常将洞口缩小到仅能使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先用触角警告对方,然后迅速掉转身躯,用尾节进行御敌。出洞生活及觅食时游泳能力极强。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仅随季节变化在近岸深浅水间移动。冬季在较深水域越冬,春季游向沿岸江河口附近水域产卵。生殖季节雌体停止摄食。主要食物为头足类、多毛类、双壳类、小型鱼类。体外受精,抱卵发育孵化。1-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4-9月,盛期为5-7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较多。常用扒拉网、流刺网渔具捕捞,定置网渔具可兼捕。味鲜美,可鲜食。营养丰富,具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壳可提取工业、医药及食品原料。《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体长11厘米。

分布范围

  虾蛄是沿海近岸性品种。虾蛄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口虾蛄为渤海湾特有品种,产量较多,据1982年~1983年调查统计,年产量2500吨左右。资源量约5000吨以上。主要渔期在4-7月和10-11月。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虾蛄味道鲜美,价格低廉,为沿海群众喜爱的水产品。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口虾姑的食用方法有清蒸、活体腌渍(卤琵琶)、制成虾姑酱以及取肉做馅等。

营养价值

  虾蛄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质含水分较多,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

  口虾蛄

  特殊诱人的鲜味。每年的春季是其产卵的季节,此时食用为最佳。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肉质十分鲜嫩,味美可口,可惜壳多肉少。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0.7%,以及维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虾蛄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

  口虾蛄肉质鲜美,性成熟个体整个腹部充满了营养丰富的生殖腺;具穴居性,既能避暑抗寒,又能减少因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并且有抗病力较强等超出其他养殖品种之优点,在养殖新品种筛选中可作为重要种类。据测定,口虾蛄体部干重含蛋白质72.12%,脂肪7.88%

  口虾蛄

  ,灰分7.91%,钙0.38%,磷2.21%;氨基酸含量全面,组成合理,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尤其是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故食用口感味道鲜美,由于自然资源量低,加上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造成了口虾蛄资源的严重衰退。另外,近几年对虾、扇贝等品种的养殖病害严重,使养殖业滑坡,而且口虾蛄人工捕捞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致使其价格日益上涨。因此,开展口虾灿的人工育苗繁殖及养成技术研究,开发这一新的养殖品种,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营养特点

  1、虾营养丰富,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2、虾中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

  3、虾的通乳作用较强,并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4、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药理效用

  注意事项

  虾忌与某些水果同吃。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海鲜与这些水果同吃至少应间隔2小

  口虾蛄

  时。

  用法用量

  色发红、身软、掉拖的虾不新鲜尽量不吃,腐败变质虾不可食;虾背上的虾线应挑去不吃。

  食用功效

  中医认为,海水虾性湿、味甘咸,入肾、脾经; 虾肉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

  适宜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人食用。

  口虾蛄

其他相关

  《本草纲目》: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食以姜醋,馔品所珍。 《随息居饮食谱》:海虾,盐渍暴干,乃不发病,开胃化痰,病人可食。

  《纲目拾遗》:虾生淡水者色青,生咸水者色白,溪涧中出者壳厚气腥,湖泽池沼中者壳薄肉满,气不腥,味佳,海中者色白肉粗,味殊劣。入药以湖泽中者为第一。

  《随息居饮食谱》: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

  《饮食须知》: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及患冷积者勿食。

养殖技术

繁殖习性

  口虾蛄生活在水深5-60m的水层巾,喜栖息于浅海泥底u型洞穴中或石砾、岩礁缝隙巾。雌雄异体,但雌雄口虾蛄在外形上较相似,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且胸部最后一对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第二颚足粗壮,胸部最后一对步足基竹内侧有一对棒状交接器,极个别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则无。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9-11月雌口虾蛄米蜕皮之前;也有人认为足在产卵前不久进行交配;还有认为在产卵前几个月已交尾的。一般进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时有发生。其繁殖期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节,卵巢胸部第4节至尾节呈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体轴中线上色素较集中。在第5、6节处卵巢厚度最大,尾节处扩大,充满尾节,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虾蛄平均产卵量3万-5万粒,多者20万粒。产卵量与其头胸甲长有关。据报道,口虾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学最小型在80mm左右。口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选择运输暂养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口虾蛄。虽然体长在8cm以上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llcm以上、体重在30g以上的。另外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对外来刺激反应敏感。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池中暂养培育。运输方式有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和帆布桶带水运输等。亲虾蛄首先经200xlo-6的甲醛药浴3分钟后,选附肢齐全、活泼的放入事先消毒处理过的水泥池(9mx4mx1.2m),加入经过滤的清新海水,充气,使其恢复活力并暂养。亲虾蛄暂养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区高1-2℃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亲虾蛄早产或流产。以后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条件下暂养20-30天,投喂少量新鲜的沙蚕、小虾、杂色蛤肉等,使性腺进一步育肥。虽然口虾站在生殖季节雌体基本停止摄食,几乎胃都是空的,但当温度22℃性腺系数多达14%以上时,产出的卵团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团形,即为成熟卵。

亲虾蛄培育

  亲虾蛄培育是指将已经过交配,卵巢已发育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或是卵巢虽发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进行,培育池具有口虾蛄适合的环境条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亲虾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虾蛄卵巢发育基本同步,产卵、幼体排放整齐,能得到数量较大的假蚤状

  口虾蛄

  幼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亲虾蛄的培育池有2种,一种是室内池,只一种是室外池。室内池一般为水泥池,室外池为土池。亲虾蛄培育应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

  水体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cm。口虾蛄属变温性凶猛的甲壳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适温度在20-27℃,属于广温性种类。实验室条件下,把口虾蛄从]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体马上弓起,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虾蛄先是上下窜起,接着侧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摆动,3分钟后昏迷。因而认为它的耐温范围在5-33℃。水温惭变的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亲虾蛄培育时,应特别注意温差,一般来说,培育时,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虾蛄性腺发育的抑制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

饵料管理

  口虾蛄对鱼、虾、贝均能摄食,但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佳,可避免污染水质。饵料以小块为好,要均匀散投,以便摄食,井提高饵料食用半及减少因抢食而相互残杀。根据口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1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培育前期,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供性腺发育充足的营养需求。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故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另外,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它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笼网等诱捕出池。

日常管理

  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口虾蛄活动和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

  口虾蛄

  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集幼体入育苗池进行育苗。

产卵和孵化

  口虾蛄的产卵繁殖对环境条件尤其是对底质、洞穴和光线要求严格,没有合适的条件便不产卵,或即使产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纤维圆缸(直径2mx1.0)底部放入采自潮间带的软泥(厚20-30cm),铺平,加上海水至离泥面30cm处,用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消毒,再中和、洗涤,并使缸内海水pH值与过滤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盖备用。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大、活泼、附肢齐全的亲虾蛄(性腺系数在15%以上)16尾,经甲醛消毒处理后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虾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强,只要底质和环境条件适宜,性成熟的亲虾蛄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u"形洞穴的营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个口,大口直径5-7cm,小口直径2cm左右。当水温提升到24-25℃时,亲虾蛄开始在洞内产卵抱卵。

  口虾蛄产出的卵团为黄色,直径在1.5-3.0cm之间。成熟的卵细胞呈圆形,直径约410-450um,一次性排完,并用颚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转动,只要卵团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会一直抱着,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有外来刺激如强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会将卵团迅速抛掉。口虾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条件下,经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虾蛄假水蚤幼体(即口虾蛄幼体)。这期间水流量应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冲混为宜,出水与进水应等量,用100目的筛绢换水。缸内的溶解氧含量应大于5mg/L。产卵、孵化至幼虫都是在洞穴与母体一起完成,当幼体离开洞穴及母体,在水中浮游时,即为变态的口虾蛄幼体。从口虾蛄幼体变态为幼口虾蛄需3-4个月的时间。这时幼体应从原培育缸中分离。

幼体培育

  从l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

  口虾蛄

  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钠盐2-5mg/L。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将刚孵化出浮游的幼体用虹吸法,从原孵化缸分离出并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继续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单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其密度分别为(5-10)×104个细胞/ml、10个/ml和5个/ml,并每天换水2次,每次约1/3体积。用黑布遮盖缸面。然后在一个2m×2m×1.2m水泥池中,底部铺上10cm厚的泥沙质软泥,经消毒处理后再将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虫移进。由于玻璃纤维缸体积小,幼虫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换池后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渐将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喂轮虫5-10个/ml、卤虫无节幼体5wh/ml为主,辅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换水1/3体积,适量充气。后期随着幼虫的发育,投喂大个体的卤虫、小虾、蛤肉碎块及鱼用人工配合饵料。口虾蛄是深受欢迎的海鲜佳肴,但其育苗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因此未被广泛推广养殖。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对口虾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