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及时性原则

2022-06-27 11:00:11 百科资料

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见《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条),。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于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不得拖延和积压,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事项的帐务处理应当在当期内进行,不得拖延;是会计报表应当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按规定的日期内报送有关部门。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

  • 中文名称 及时性原则
  • 外文名称 timeliness
  • 特点 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
  • 含义 处理及时、报送及时
  • 矛盾 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

基本定义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会计信息除了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外,还应当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不及时的信息将使其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因此会计核算中必须做到及时记账、算账、报账。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其真实性、可靠性同等重要。

  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这一原则一是要求及时记录会计信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二是要求及时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在每一会计期末将会计报表及时报出。

具体分析

  及时性是由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有其时间性,且在某种程序上信息越及时其价值越高。过时的信息只能作为历史资料,对决策毫无用处。所以,及时性原则是相关性的重要保证,没有及时性也就谈不上相关性。相关的信息如不及时,也就不相关,没有;及时的信息如不相关,亦然无用。

  实践中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出权衡。为得到时效性极强的会计信息,可能要放弃一些精确性和可靠性。前者将大大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后者则又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前者有用性的增加幅度大于后者有用性的减少幅度,这种及时性就是必要的,即关键是如何最佳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

  根据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

两重含义

  及时性原则有两重含义:

  (1)处理及时: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应及时在本会计期间内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延至下期;

  (2)报送及时:会计资料如会计报表等,应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按规定日期及时报送出去。

主要矛盾

  及时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及时进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为了确保按时报表,有的就必须提前结帐,比如基层企业要求在月末三日内报表,有些业务量大的企业便在每月25日以后开始结帐,这就不能如实反映全月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时间要求越紧,这一矛盾就越突出。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十三项一般原则。在这些原则中,有的原则与会计核算客观性原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差异的产生。

举例分析

  医院的各项经济业务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性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的会计处理应当及时,即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应当在当期内进行,不能延至下一会计期间或提前至上一会计期间;二是会计报表应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按规定日期呈报给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出资者及其各方利益关系人,不得影响有关各方使用报表。及时性原则是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利用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但医院不得为满足及时性原则而提前结账和赶制会计报表,否则将违背真实性原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