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又(拼音:yò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人的右手,本义即右手,也指方位之右。因"又"借用为副词,方位之右就用"右"表示。"又"主要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继续,也表示同时存在几种情况或性质。"又"还表示意思上更进一步,相当于"而且"。"又"还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又"也表示两件互为矛盾的事情,一般叠用。此外"又"还有在叙说某个范围之外另有所补充的含义。
"又"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24 。用"又"作意符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如:取、秉、及、受。有些简化字里的"又",用来代替笔画多的偏旁,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如:劝、鸡、观、邓、轰。
(基本信息栏主要来源: )
- 中文名称 又
- 拼音 yòu
- 注音字母 ㄧㄡˋ
- 平水韵部 去声二十六宥
- 部首 又
文字源流
象形字。"又"字甲骨文写作图1,像人的右手,是"右"的初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过在古文字中,用作偏旁的"又"一般表示广义的手,既可以表示左手,也可以表示右手。图2是周代早期金文里的"又"。从甲骨文到篆文,都上像五个手指省作三个手指,连着的一竖像手臂,据具体的实象造字。隶书作图5,形体发生变化,楷书沿之,也就不易了解其初形了。
在卜辞中,"又"主要有两种含义,一表示左右的"右",二表示有无的"有"。后来,又假借"又"来表示"重复"和"再"等义,逐渐成为"又"的基本义。引申可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也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等。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yòu | 副词 | 表示重复或继续。 | again | 《诗经·小雅·巧言》:"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巴金《探索集·探索之三》:"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 | |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多重复使用)。 | at the same time | 《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整整一天半夜,她没有吃过一口东西,这时觉得又饿又渴。" | 又惊又喜;又红又专 | ||
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 and | 那一天正好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是中午,又没有风,不动也会出汗。 《墨子·非攻中》:"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 |||
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 | in addition; besides | 《庄子·应帝王》:"始吾以夫子(指壶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矣。"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县里把罪状一一证实之后,除叫他们赔偿大家损失外,又判了十五年徒刑。" | 又及 | ||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 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如:二又三分之一。 | ||||
表示有矛盾的两件事情。 | 《西游记》第十四回:"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 他又想去,又不想去,拿不定主意。 | ||||
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却"。 | but |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杨素梅)好生不快,又不好说得出来。" | |||
用在否定或反问句里,加强语气。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巴金《随想录·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多印几本近代、现代的西方文学名著,又有什么不好呢?" | ||||
动词 | 通"宥"。宽恕。 | 《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 | |||
通"佑"。保佑。 | 《小屯殷虚文字乙编》 7826 :"我伐马方,帝受我又。" | ||||
yǒu | 动词 | 通"有"。 | 《易·系辞上》:"又以尚贤也。"陆德明释文:"郑本作'有以'。" 《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史记》又作"有"。 |
近义辨析
还、又
副词"还"和"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是"还"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去过,明天还要去。"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去过,今天又去了。
再、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尚未实现的,"又"用于已经实现的,如:再说一遍(尚未实现)︱又说了一遍(已经实现)︱再玩一会儿(尚未实现)︱又玩了一会儿(已经实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于救切(yòu)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
〖注释〗①ࠛ�:列的异体字;类。②略:简略。③不过三:徐灏《说文段注笺》:"古人凡言物多者以三为率(标准)。"
说文解字注
手也,象形。
段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ࠂ�又而言,以屮别之。而又专谓右,犹有《古文尚书》而后有《今文尚书》之名,有《后汉书》而后有《前汉书》之名,有《下曲礼》而后有《上曲礼》之名也。又作右而又为更然之词。《谷梁传》曰:又,有继之辞也。
三指者,
段注:三岐象三指。
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段注:以指记数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又 ·康熙笔画:2 ·部外笔画:0
《唐韵》于救切。《集韵》《韵会》尤救切。《正韵》爰救切,并音宥。《说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过三也。《韵会》偏旁作。
又《广韵》又,犹更也。
又《韵补》叶夷益切,音亦。复也。《诗·小雅》:人之齐圣,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富音逼。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横撇)从左上格起笔,折点在竖中线右侧,撇段通过田字格中心,撇至左下格。末笔捺楷体上端不与㇇(横撇)相接,下部与㇇(横撇)相交于竖中线左侧,捺脚稍低于撇尖。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ɡ | i̯ŭɡ | |
王力系统 | 之 | ɣ | ǐwə | |
董同龢系统 | 之 | ɣ | juə̆ɡ | |
周法高系统 | 之 | ɣ | jwəɣ | |
李方桂系统 | 之 | gw | jəgh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j | i̯ə̯u | |
拟音/王力系统 | ɣ | ǐəu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ɣ | ju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j | iəu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j | ə̆u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j | ǐou |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又 | 宥 | 流 | 去声 | 四十九宥 | 云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于救切 | ɣju | |
集韵 | 宥 | 流 | 去声 | 四十九宥 | 云/匣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浊 | 尤救切 | ɣiəu | ||
韵略 | 去声 | 宥 | 爰救切 | |||||||||
增韵 | 去声 | 宥 | 爰救切 | |||||||||
中原音韵 | 又 | 去声 | 尤侯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əu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尤侯 | 移究切 | |||||||||
洪武正韵 | 宥 | 去声 | 十九宥 | 喻 | 以 | 次浊 | 爰救切 | oiou | ||||
分韵撮要 | 右 | 阳去 | 第五修叟秀 |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