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留样病变
卵巢瘤样病变,是一种非赘生性肿瘤,是生育年龄妇女卵巢肿大的常原因,如单发性滤泡囊肿,是最常见的卵巢囊肿,黄体囊肿在月经黄体或妊娠黄体基础上,因黄体持续存在而形成黄体囊肿。
- 中文名称 卵巢留样病变
- 代指 是一种非赘生性肿瘤
- 表现 是生育年龄妇女卵巢肿大
- 特点 黄体持续存在而形成黄体囊肿
简介
卵巢瘤样病变(tumor-likelesion0ftheovary),又称为卵巢非赘生性包块,是一种特殊的囊性结构,可因组织退化不全、囊性扩张、增生过盛或异位分布等因素形成貌似肿瘤的病变,而非真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生育期多见。约占卵巢肿物27.1%。其发病原因涉及生理及病理两方面。增大的卵巢大都为单侧性,也有双侧性。组织变化可以是局限性或弥漫性。有些瘤样病变涉及卵巢功能,在临床及病理上常常和真性肿瘤混淆,正常卵巢亦可呈囊性外观,故要注意鉴别。
症状
体征:双侧多囊卵巢综合征:本病并不少见,发生于生育期。双侧卵巢呈对称性增大,为正常的2-3倍,外观灰白色,表面光滑,切面见白膜增厚,其下为多发性小囊肿,壁薄,内含清液,镜下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闭锁卵,扩张成囊,囊壁被覆显著增生,和黄素化的卵泡膜细胞,可应用促排卵药--氯米芬治疗。
常见类型
卵巢瘤样病变最常见的有:卵巢单纯性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详见第十八章)、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重度水肿、卵巢间质增生症、妊娠期卵巢瘤样病变等。
卵巢瘤样病变一般体积较小,经过观察或抗炎治疗多能自行消退,临床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有时肿物体积也可较大,如发生破裂、出血或扭转则引起急腹症。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掌握对其进行微刨诊断和微创治疗的原则及技巧,注意术时勿轻率切除。
卵巢单纯性囊肿 此类囊肿常为单房薄壁,内含清亮液体。与卵巢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分离时容易完整剥除。多来自卵泡囊肿或浆液性单房性囊腺瘤,后者实际上是赘生性肿物,但由于囊壁薄,被覆扁平上皮或上皮完全消失,无法确定囊肿的组织来源,故统称之为单纯性囊肿。
卵巢单纯性囊肿
卵泡囊肿 又称为卵巢滤泡囊肿,常为孤立单发,直径一般1~3cm,大的卵泡囊肿直径可达5cm以上。壁薄光滑,囊内液清亮无色或淡黄色。其发病机制:①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障碍,使卵泡过度生长及分泌而形成;②卵巢白膜增厚,卵泡破裂受阻。闭锁卵泡在卵细胞退化后腔内积液不仅未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使卵泡增大。由于囊液内含有丰富的雌激素,可以抑制垂体释放FSH,抑制排卵,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卵泡囊肿
卵泡囊肿一般不引起症状,常在4~6周内吸收消失。较大囊肿可出现下腹坠胀或不适感,亦有腰酸及性交痛。如囊肿破裂可出现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如血管破裂出血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如囊肿蒂扭转可有突然剧烈腹痛,触到压痛明显的附件囊性肿块。
黄体囊肿 正常和妊娠期黄体直径小于2cm,若黄体直径达2~3cm称囊状黄体;若黄体中心腔内积聚大量液体,使囊腔的直径扩大达3cm以上者则称为黄体囊肿(corpusluteuncyst)。当黄体囊肿退变,转变为玻璃样变的结缔组织,但仍保持囊腔及囊腔内液体,直径大于3cm时,称为白体囊肿。
黄体囊肿
囊肿一般多为单侧性,直径很少大于4cm左右,偶可达10cm。单房、壁薄、半透明,内可有分隔。腔内含淡黄色、嗜红色液体或凝血块。囊壁部分或全部为黄色,有时卷曲成花环状。此种情况可发生于月经周期中的黄体,也可发生于妊娠期的黄体。主要原因是由于卵巢本身供应黄体的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发生紊乱,或是形成黄体血肿的血液被吸收后留下清亮液体所致。
临床处理
囊肿可自行消退,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病人常诉月经延迟,妇科检查可扪及一侧附件增大。若囊肿破裂则引发急腹症,需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