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卞和

2022-06-29 14:35:38 百科资料

卞和(生卒年不详),又作和氏,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和氏璧的发现者。

《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楚山(今湖北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给予膑刑惩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

  • 本名 卞和
  • 别名 和氏
  •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 民族族群 华夏族
  • 出生地 襄阳市南漳县

历史传说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随后楚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却果真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卞和因此由于献玉而闻名古今。

  《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怀远县荆山,传为卞和得玉处)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鲜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心,曾以陵阳侯加封。但卞和心灰意冷,情愿归老荆山。并以血泪唱出《悲歌》:"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璞玉出处

  卞和洞(今安徽怀远荆山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俗呼卞和洞,位于荆山北麓,相传为楚人卞和抱璞而泣之所。

  卞和,亦称愚意和。其抱璞三献之事,载见《韩非子·和氏》:据载,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曾以陵阳侯之爵加封。但卞和坚辞不就,情愿归老荆山,栖隐于抱璞岩畔。曾作《悲歌》一首,抒发心中的愤懑:"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梅尧臣《咏卞和》:和楚人,兹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闻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卞洞春游》为怀远十二景之一,明代知县经仁恒赋《卞洞春游》诗:混沌天开一石龛,游人春日几停骖。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

  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这是明朝右丞相汪广洋的《荆山》诗,道出了荆山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荆山又名宝玉山,俗称西山,坐落在安徽怀远城南,与禹会区涂山夹淮对峙。此地地灵人杰,不仅以禹凿荆山峡誉满华夏,还因卞和献玉名扬九州。如今玉去山存,留下了卞和洞、白乳泉、凤凰池。卞和洞坐落在荆山北麓的碧溪、濯玉二涧间的山岭东侧。洞由天然圆形、椭圆形巨石,横嵌竖加叠成。洞大如屋,可容纳数十人。洞内有明代御史李循义"泣玉论"手书石刻;洞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洞中,仿佛走进青玉帐里,明朝诗人戴斌"连城白璧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的题咏,正是该洞写照。

  卞和洞洞口朝阳。洞内夏日暑气不侵,寒冬温暖如春。明万历年间,洞口建有气势恢宏的"凌霄亭",亭畔有"抱璞岩"碑刻。洞外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飞来石,状若雏凤,势欲凌空;五行石,如人的五脏六腑;三仙避雨石,如三位仙人避雨;蟾蜍石,像躬身跳跃捕食的癞蛤蟆;弓子石,像农家丈量土地的弓子;磨盘石,如圆圆的碾米磨盘;仙桃石,如王母娘娘蟠桃园中的仙桃。一处处象形奇石,惟肖惟妙,浑然天成。仙桃石上,镌古诗一首:"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欲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

  卞和洞榴林环抱,溪水清澈,丹桂飘香。古往今来,探古览胜者络绎不绝。唐人胡曾身临古洞,仿佛看到卞和在抱璞泣哭。他在《荆山》诗中咏叹:"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宋人苏轼在《游涂山荆山记所见》中歌咏:"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宋人梅尧臣游荆山《咏卞和》曰:"和楚人,兹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闻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在荆山凭吊卞和,留有众多词赋诗文。明户部尚书年富有写下"重刑未足悲卞和,小篆空能羡李卿";明人廖棐哀叹"两回遭刖何曾怨,三献无功止自泣";明人冯梦龙与八位老友游卞和洞,戏言"堪笑卞和献宝傻,何如

  完璧天地知";清人庄曾仪感慨"卞和亭空长绿苔,旅人凭吊有余哀"。

  "卞洞春游"为怀远古十二景之一。明代怀远知县经仁恒所写"混沌天开一石龛,游人春日几停骖;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的《卞洞春游》诗,表达了人们对卞和的敬仰和思念。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池坐落荆山主峰西侧。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池深一丈,广三丈有余,相传曾有凤凰栖集。而凤凰池名声远播,源于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卞和目睹金凤凰栖落荆山之巅,于是追寻到该处挖山寻宝,获得绝世珍宝和氏璧。从此,卞和挖宝的地方,被称为凤凰池。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西连起伏连绵的骆驼岭,南览蜿蜒曲折的长淮从天外飘来,北眺双山双水绕双城的怀远城尽收眼底。凤凰池畔树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登山驰目,感慨万千。他在荆山诗中赞叹:"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凤凰池银光闪闪,碧波粼粼,杨御史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怀远知县见御史心情愉悦,遂请杨瞻留下墨宝。进士出身、书法功底深厚的杨瞻,挥毫写下了"凤凰池"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被镌刻在凤凰池畔。

  凤凰一去不复返,荆山空有凤凰池。"凤池玉润"为怀远古代十二景之一。文人骚客登临览胜,留下众多诗文楹联。明人李先芳《登荆山》诗中有:"一自卞和曾泣玉,千古行人说荆山;我来直上凤池顶,下见淮水流潺湲……"明人江中在《凤凰池》诗中叹咏:"何代凤凰来此栖,山头今有凤凰池;池中不竭四时水,石上空留千载诗。" 明人林辂目睹碧水盈盈的凤凰池,回想卞和献玉的执着精神,在诗中慨叹:"泣玉人去坑还在,栖凤池空迹尚存;几度登临倍惆怅,落花流水共纷纷……"明人戴斌赋诗凭吊:"莫道卞和怀璧后,池荒不复凤凰栖……"诗人无不惋惜凤凰池水都荒芜了,哪还有金凤凰来栖息呢?明朝怀远知县经仁恒,对卞和"三献"的精神尤为崇敬。万历年间,他登山寻古,伫立在凤凰池畔,俯视滔滔东流的长淮,眺望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遥想卞和敬献宝玉,遭受刖足的凄惨场景,在《凤池玉润》诗中吟叹:"凤玉相依似卜邻,同来此地作希珍;而今并世无人识,衰草寒鸦日已湮。"

  荆山失去了绝世珍宝和氏璧,又飞走了人们心中的图腾金凤凰,但是从西域引种的"九州名果"石榴,又成了荆山新的珍宝。春末夏初,榴花绽放,火红如霞,"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飘香,朱实星悬,"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象征团圆和睦、多子多福的怀远石榴,行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跻身我国著名特产和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的行列。

后世影响

  公元前283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此。并因此演义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在以后的16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和氏璧"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腥的残杀。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欲世代相传。但是,五代后的唐时,这种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

  和氏璧失踪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属何种宝玉,已成疑案。多年来,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种宝玉极稀少,且色彩绚丽。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权。不过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受命于天",也不能使封建社会"即寿永昌",真正留给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务实的高贵精神及相玉鉴定的高超技艺。

  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籍贯争议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而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

  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和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由"卞和献玉"的故事可以得知,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

  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