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2022-07-06 10:08:47 百科资料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剧种。戏曲发展至清代以后,地方戏在全国东、南、西、北各地普遍兴起的形势。
- 中文名称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 拼音 nán kūn běi yì dōng liǔ xī bāng
- 就 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简称
- 援引 清末民初老伶工胜云自述
南昆 北弋 东柳 西梆
据近人齐如山《京剧之变迁》(庆玉):"同治初年,余在科班时,曾听见那些老教习们说过:清初北京尚无二簧,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可知这一提法在清代同治初年已经流行,而实际产生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但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表述得并不准确。如南昆,虽源于南方,但自明代万历中期以来,早已遍及大江南北,到了清代,即使是在西北边陲,也有了昆曲戏班的演出:"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孔尚任诗)。北弋,则实际发源于江西弋阳,原属南曲;后传入北京,演变为京腔(京腔亦称弋腔),盛行一时,故有北弋之称,但其主要流行地区仍在南方诸省。所谓东柳,固然产生于山东,可是它在清代前期也已传播到江南一带。乾隆时还有柳子(柳枝)腔由南而北辗转流传的记载:"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燕兰小谱》)。西梆,除山西、陕西两地的梆子外,清代中叶已见于文字记载的安庆梆子,则是流行于安徽的地方戏。可见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提法并不科学。只是出现于清代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一种大致的概括。不过,这种提法的出现,反映了戏曲发展至清代以后,地方戏在全国东、南、西、北各地普遍兴起的形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