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与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作品名称 华歆与王朗
- 创作年代 南朝
- 作品出处 《世说新语》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 作者 刘义庆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
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急不相弃》。
注释
1.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
2.辄:立即;就。
3.疑:迟疑;犹豫不决。
4.贼:敌人
5.俱:一起
6.难:为难
7.幸:幸好。
8.自托:自己的请托
9.尚:还。
10.纳:答应
11.以:凭
12.舍:甩掉
翻译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人物特点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参考资料
1.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
扩展阅读
1 走进文言文P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