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
截至2015年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和文学奖项的华人有11位,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屠呦呦。
而对于诺委会把诺贝尔和平奖在1989年、2010年分别授予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刘晓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完全违背了该奖项的宗旨,也是对和平奖的亵渎。
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 中文名称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 外文名称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 适用领域 奖项、人物、国家
- 所属学科 自然科学、文学、医学
- 首位候选华人 伍连德(1935年)
获奖简介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截至2015年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文学奖的华人有11位,分别是: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 、钱永健、高锟、莫言 、屠呦呦 等。
首位获提名华人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可以查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获奖人物
时间 | 姓名 | 奖项名称 | 获奖理由 | 获奖时国籍/单位等 |
1957 | 李政道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 | 中华民国 /哥伦比亚大学 |
杨振宁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中华民国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
1976 | 丁肇中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 |
1986 | 李远哲 | 诺贝尔化学奖 | 发明交叉分子束方法 | |
1997 | 朱棣文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 |
1998 | 崔琦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 |
2000 | 高行健 | 诺贝尔文学奖 | 作品的普遍价值为中文小说和戏剧开辟新路 | 法国/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
2008 | 钱永健 | 诺贝尔化学奖 | 发明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 | |
2009 | 高锟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 | |
2012 | 莫言 | 诺贝尔文学奖 | 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 | |
2015 | 屠呦呦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发现青蒿素,使疟疾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
相关言论
黄维院士惊人预测
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考试机器怎能获奖
话音未落,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便唱起了反调,在广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他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
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仅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读过小学,后到香港和美国深造。
深化改革或有可能
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前沿科技,深化改革科研体制环境,改善与激励更多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中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上世界各大奖项的领奖台。
首位本土获奖者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
本土华人难获奖原因
2007年10月,复旦大学团委调研部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是中国本土华人难获诺贝尔奖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有近1/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影响及科研激励机制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
詹克明教授在分析此现象时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