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半夏汤

2022-06-28 21:27:41 百科资料

半夏汤,又名半夏秫米汤,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疗效确切,因此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 本方由半夏、秫米组成,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而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 主要适用症 化痰和胃
  • 来    源 《灵枢》卷十
  • 用法用量 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
  • 药品名称 半夏汤

内容

  半夏汤《灵枢》

半夏汤

  【来源】《灵枢》卷十。

  【组成】半夏10克 秫米15克

  【用法】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

  【功用】化痰和胃。

  【主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

  半夏汤《圣济总录》

  组成:半夏(汤洗7遍,切,焙)2两,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3分,杜蘅3分,芍药3分,枳实(去瓤,麸炒)3分,细辛(去苗叶)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乌梅肉(炒)3分,松萝半两,淡竹叶(切)3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肝劳实热,闷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气逆不下,胸中满塞。

  功效:下气除热。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腹、食后各1次。

  半夏汤《叶氏女科》

  组成:陈皮(去白,盐水炒)1钱,半夏(姜制,炒黄)1钱,茯苓1钱,子芩(酒炒)8分,枳壳(麸炒)8分,紫苏8分,甘草(炙)5分。

  来源:《叶氏女科》。

  主治:妊娠2月,气血不足,胎气始盛,逆动胃气,恶心呕吐,饮食少进。

  用法:加生姜1片,水1钟,煎7分,食远服。

  半夏汤《圣济总录》

  组成:半夏(汤洗去滑,焙)3两,白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桂(去粗皮)1两半。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主治:肉极虚寒,脾咳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痛,不可以动,动则咳,脾胀满,留饮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

  方法:上为粗末。

  用量:每用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盏,去滓,分温2服。

  半夏汤《圣惠》

  组成: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源:《圣惠》卷九。

  主治:脾胃痰滞,伤寒4日呕哕频烦,头疼大渴。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半夏汤《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干桑叶6两,干姜(炮)1分。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方剂主治:上气,呕逆不食。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5片,浆水1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半夏汤《外台》

  药物组成:半夏1升(洗),生姜1斤,桂心6两,吴茱萸30颗。

  处方来源:《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方剂主治:胸膈不利,腹中胀,气急妨闷。

  制备方法:上切细。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4合,绞去滓,分温5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进1服,快利为度。

其他

  主心虚惊悸、寒热、百病,令人肥健方。

  紫石英(十两) 白石英(十两) 白石脂(三十两) 赤石脂(三十两) 干姜(三

  十两)

  上五味, 咀皆完,用二石英各取一两,石脂等三味各取三两,以水三升合以微火煎,

  宿勿食,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后午时乃食。日日依前秤取昨日药,乃置新药中共煮,乃

  至药尽常然,水数一准十,新药尽讫常添水,去滓,服之满四十日止。忌酒肉。药水皆用大

  升秤,取汁亦用大升。服汤讫即行,勿住坐卧。须令药力遍身,百脉中行。若大冷者,春秋

  各四十九日。服令疾退尽,极须澄清服之。

  论曰∶此汤补虚,除痼冷莫过于此。能用之有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