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千金藤

2022-07-05 04:01:50 百科资料

千金藤(学名: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Miers)是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稍木质藤本,全株无毛;根条状,褐黄色;小枝纤细,有直线纹。叶纸质或坚纸质,通常三角状近圆形或三角状阔卵形,长6-15厘米,通常不超过10厘米。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通常有伞梗4-8条;花近无梗,雄花:萼片6或8。果倒卵形至近圆形,长约8毫米,成熟时红色;果核背部有2行小横肋状雕纹,每行约8-10条,小横肋常断裂,胎座迹不穿孔或偶有一小孔。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汤加群岛、社会群岛、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斯里兰卡。在中国见于河南南部(鸡公山)、四川、重庆北碚、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生长于村边或旷野灌丛中。

千金藤的根含多种生物碱,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味苦性寒,有祛风活络、利尿消肿等功效。千金藤是一种有价值的观叶藤本地被植物,既支撑架的造型艺术,也用于灌木丛林装点。千金藤还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其块根可制淀粉和酿酒。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千金藤
  • 拉丁学名 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Mier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千金藤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可达5m。全株无毛。根圆柱状,外皮暗褐色,内面黄白色。老茎木质化,小枝纤细,有直条纹。叶互生;叶柄长5-10cm,盾状着生;叶片阔卵形或 卵圆形,长4-8cm,宽3-7cm,先端钝或微缺,基部近圆形或近平截,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掌状脉7-9条。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复伞形聚伞花序,总花序梗通常短于叶柄,小聚伞花序近无梗,团集于假伞梗的末端,假伞梗挺直;雄花:萼片6,排成2轮,卵形或倒卵形;花瓣3;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雌状。雌株也为复伞形聚伞花序,总花序梗通常短于叶柄,小聚伞花序和花均近无梗,紧密团集于假伞梗的端;雌花:萼片3;花瓣3;子房卵形,花柱3-6深裂,外弯。核果近球形,红色,直径约6mm,内果皮背部有2行高耸的小横肋状雕纹,每行通常10颗,胎座迹通常不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

  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历史考证

  出自<本草拾遗>;千金藤,有数种,南北名目不同,大略主疗相似,或是皆近于藤。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

千金藤

  如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舒、庐间有一种藤似木蓼,又有鸟虎藤,绕树,冬青,亦名千金藤。又江西山林间有草生,叶头有瘿子,似鹤膝,叶如柳,亦名千金藤。又一种似荷叶,只钱许大,亦呼为千金藤,一名古藤,主痢及小儿大腹。千金者,以贵为名,岂俱一物,亦状异而功名同。南北所用,若取的称,未知孰是。其中有草,今并入木部,草部亦重载也。

  按:《本草拾遗》所述千金藤,除上述品种外,应包括防己科植物粪箕笃StephanialongaLour.、粉防己S.tetrandraS.Moore等数种在内。

品种分类

  台湾千金藤

千金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枝径约1cm,具沟纹,皮褐色,小技下垂,光滑,淡绿色。叶柄长7-9cm;叶片纸质或革质,光滑,广卵形,广三角形椭圆形,长9-10cm,宽8.5-9cm,先端有短尖头,全缘,或微卷,成盾状,具12辐射脉。雄花序腋生,有梗,梗长8-12cm,光滑,先端有伞彩花,8花作放射状。果丛生,核果状,倒卵形,长约1.2cm,宽约1cm,顶圆,基部截形。 雅丽千金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无块根,茎枝细,有条纹,无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叶柄长2-4cm,叶柄着生在叶片的近基部,呈不明显的盾状着生;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有时相近),长5-10cm,宽2.5-5.5cm,先端渐尖或短尖,有时钝,基部近平截或微凹,两面无毛,上面有光泽;掌状脉4-5条,在下面突起,网脉稍明显;纸质。花小,单性,雌雄异株;单伞形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序簇生在总梗的末端;花梗浅绿色或紫色;雄花:萼片6,排成2轮,倒卵形,长约1.6mm,宽约lmm,暗紫色,无毛;花瓣3,稍肉质,阔倒卵形,长约0.8mm,先端常微凹;聚药雄蕊长约1mm;雌花:萼片和花瓣与雄花相似,核果阔倒卵状球形,长约7mm,内果皮长5-6mm,背部有小横肋状雕纹,每行约10条,胎座迹不穿孔,花期:春季,果期:夏秋季。

千金藤

  硐叶千金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老茎稍木质。主根不为块状,非肉质。茎枝卧地时在节上生不定根,有毛。叶互生;叶柄长3-7cm,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近圆形或近三角形,长4-15cm,宽4-14cm,先端钝,具小突尖或有时短尖,基部圆或近平截,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被丛卷毛,粉白色;掌状脉9-12条,上面主脉和网脉均突起,下面更明显,纸质。花小,单性,雌雄异株;复伞形聚伞花序,单生叶腋短枝上;总花梗长1.5-5.45cm,有2或3回伞形分枝,多个聚伞花序在末回分枝顶端密集呈头状,小聚伞花序梗和花梗均极短;雄花:萼片6或8,排成2轮,倒坡针形或狭椭圆形,长1.1-1.5mm,黄绿色,被短毛;花瓣3或4,阔倒卵形或近圆形,长0.5-0.7mm,稍肉质,无毛,聚药雄蕊长约1mm;雌花:萼片3或4,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1-1.5mm,花瓣3或4,阔倒卵形或近圆形,长0.5-0.7mm;心皮1,近卵形。核果倒卵形近球形,内果皮长5-6mm,背部有4行柱状雕纹,先端呈头状,每行约10颗,胎座迹穿孔。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化学成份

  千金藤茎、根含千金藤碱(stephanine),表千金藤碱(epistephanine),次表千金藤碱(hypoepistephanin

千金藤

  e),间千金藤碱(metaphanine),原千金藤碱(protostephanine),原间千金藤碱(prometaphanine),千金藤比斯碱(stebisimine),千金藤默星碱(stephamiersine),表千金藤默星碱(epistephamiersine),氧代千金藤默星碱(stepinonine),莲花宁碱(hasubanonine),高千金藤诺灵(homostephanoline),和千金藤诺灵(steponine),千金藤福灵(stephol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岛藤碱(insularine),千金藤二胺(sephadiamine),氧代表千金藤默星碱(oxoepistephamiersine),毛叶含笑碱(lanuginosine)。

  千金藤叶含氧代千金藤默星碱,16-氧代原间千金藤碱(16-oxoprometaphanine),千金藤比斯碱。果实含一种新生物碱原千金藤那布任碱(prostephanaberrine)。

药理作用

  从千金藤中提得的季胺型生物碱轮环藤酚碱有松弛横纹肌的作用(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其作用强度为蝙蝠葛碱的1/20,能被新斯的明所拮抗。它与从千金藤中提得的另一种生物碱和千金藤碱均有阻断神经节作用:如

千金藤

  在猫颈上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瞬膜,犬大内脏神经-升压,颈迷走神经末梢端-降压,兔胃、猫骨盘神经-膀胱,犬鼓索神经-唾液分泌,尼可丁的升压反应等标本上,皆可表现阻断作用。同时两者皆可降压,皆能抑制实验动物胃的收缩,对结扎幽门的大鼠所引起的胃液及酸的分泌有轻度抑制作用。从同属植物S.hernandifolia(Willd.)Walp.中也能提得和千金藤碱,它对未孕大鼠子宫并无作用,对豚鼠小肠有致痉作用,对Carbacol引起之痉挛无对抗作用,对离体蛙心能增强其收缩力,对麻醉猫的降压作用胜过利血平。肌松作用:千金藤季铵碱具有与蝙蝠葛碱相似的降压作用;轮环藤季铵碱具有肌松及降压作用。 性味

  苦,寒。

  《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凉。”

  《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有小毒。”

常用配方

千金藤

  1.治瘴疟:千金藤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痢疾:千金藤根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先用千金藤根五钱,水煎服,连服七天。然后用千金藤根一两,烧酒一斤,浸七天,每晚睡前服一小杯,连服十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痧气腹痛:千金藤根,刮去青皮,晒干,一半炒至黄色,另一半生用,研

  末,每服一钱,开水送服。(江西《草药手册》) 5.治腹痛:千金藤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治湿热淋浊:千金藤鲜根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7.治脚气肿胀:千金藤根五钱,三白草根五钱,五加皮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千金藤

  8.治咽喉肿痛:千金藤鲜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9.治肿毒:千金藤叶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10.治痈肿疖毒:千金蘑根研细末,每次一至二钱,开水送服。(江西《草药手册》)

  11.治多发性疖肿:千金藤全草一两,或加当归、野艾各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2.治毒蛇咬伤:千金藤干根三至五分,研粉,开水冲服,另取鲜根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3.治子宫脱垂:千金藤根适量煎汤熏蒸,每天一次。另取金樱子根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状鉴别

  取本品5g,加甲醇10ml,温浸2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至干,加10ml稀盐酸溶解,滤过,取滤液各1ml分置于两支试管内,一管内滴加碘化钾试液1-2滴,立即产生棕红色沉淀,另一管内滴加碘-碘化钾试液,2滴,立即棕红色沉淀发生。

文化底蕴

  1.<本草拾遗>:主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瘴疟,痰嗽不利,肿疽,犬毒,癫,杂疹悉主之。

  2.《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

千金藤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活络,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多发性疖肿,痢疾,毒蛇咬伤,于宫脱垂,咯血。

  4.《四川常用中草药》:利尿,定痛,祛风。治心胃痛,腹中痞块,水肿,风肿,痈肿恶疮。

  5.江西《草药手册》:清下部湿热,治下部湿疮。

  6.《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利湿消肿。治咽喉肿痛,湿热淋浊。

参考文献

  1.《本草拾遗》:(公元741年,唐开元29年),是陈藏器所编著

  2.《湖南药物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四川常用中草药》: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编

  4.《福建中草药》:福建省医药研究所印行1970年

  5.《本草衍义》:寇宗爽编著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

  6.《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7.《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又名《神农本草经疏》

  8.《药品化义》:明.贾所学撰,清.李延昰补订

  9.《本经疏证》:清.邹谢撰公元1832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