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败酱

北败酱为菊科植物全叶苦苣菜或苦苣菜的干燥幼苗或全草。春、夏季花开前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
- 中文名称 北败酱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合瓣花亚纲
形态特征
全叶苦苣菜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浅黄棕色,有环状突起的叶痕和细小的不定根。幼茎长达5cm。基生叶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多圆钝或具短尖,有小尖刺,叶缘具不整齐的羽状浅 裂,或不分裂,边缘有小尖齿,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较浅,基部渐狭成柄;幼叶表面密被茸毛。茎生叶互生,与基生叶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茎。质脆,气微,味微咸。苦苣菜 根圆锥形。茎圆柱形,断面中空。叶多茎生,完整叶呈长圆形或圆状广披针形,长7~20cm,宽2.5~10cm,羽状分裂,顶裂片大,边缘有刺状尖齿,下部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叶无柄,叶基耳状。头状花序可见,花序梗和苞片外表面有褐色槌状腺毛。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向下渐细,长3~10cm,直径2~5mm;表面浅黄棕色,有纵皱纹,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叶痕,下部有细小的不定根,或突起的根痕。幼茎长1~6cm,基生叶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4~16cm,宽0.5~3.5cm,先端多圆钝或短尖,有小尖刺,叶缘具稀疏的缺刻或不整齐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小尖齿,每cm内5个以上,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色较浅,基部渐窄成柄;幼叶表面密被毛茸;茎生叶互生,与基生叶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茎。质脆。气微,味微咸。
鉴别
(1)叶表面观:全叶苦苣菜 叶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垂轴壁平直,或微弯曲,上表皮气孔较少,下表皮气孔众多,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苦苣菜 叶上、下表皮细胞垂轴壁呈深波状弯曲,气孔多数为不定式,少有不等式。茎横切面:全叶苦苣菜 表皮1列细胞,呈切向延长,局部木栓化。皮层宽广,8~15列细胞,呈切向延长的圆形。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外侧少数细胞含浅黄色物,韧皮射线数列。 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束放射状排列,呈1~3岐分枝状,木纤维发达,导管较少。髓细胞类圆形。苦苣菜 表皮为1列细胞,切向延长。皮层外1~3列细胞隅角增厚,内侧1~5列薄壁细胞为切向延长,呈类方形、长方形。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外侧少数细胞含浅黄色物。导管均匀散在,或径向排列;木纤维发达,连成环状,部分维管束内侧有少量筛管群。髓细胞类圆形、长圆形。 (2)取本品粉末0.1g,加醋酐2ml,冷浸过液,吸取上清液1~2滴于白磁板上,滴加浓硫酸1~2滴,显紫红色。 (3)取本品粗粉2g,加入石油醚(30~60℃)1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渣挥尽溶剂,加入甲醇10ml,于70℃水浴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片上,挥去溶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斑点显天蓝色;用氨熏后,日光下显亮黄色,紫外光灯下显黄绿色。

主要价值
炮制
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清肿排脓,活血化瘀。用于疱毒痛肿,肺痈肠痈所致痢疾、肠炎,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等。
用法与用量
煎汤内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剂量] 5~10克。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名]北败酱 [性味及功效] 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化瘀的功能。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疔
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
分布范围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