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包虫

2022-07-13 01:00:29 百科资料

包虫,又称包生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也叫棘球蚴),是一种寄生虫。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包虫主要来源于动物的排泄物,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西藏被视为西藏第一癌症。

  • 中文名 细粒棘球绦虫
  • 别称 包虫
  • 界 动物界
  • 门 扁形动物门
  • 纲 绦虫纲

基本简介

  包虫,又称包生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也叫棘球蚴),是一种寄生虫。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包虫主要来源于动物的排泄物,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西藏被视为西藏第一癌症。

特征

  虫体呈淡红色,长10~50厘米。成熟体节长7毫米,宽2~3毫米,呈长卵圆形,外观如黄瓜籽。每个成熟节片含两套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两侧的中央部。蚤类及犬毛虱为犬绦虫的中间宿主,在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吞食了含似囊 尾勘的蚤或虱而被感染,在小肠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寄生于犬小肠内的绦虫种类很多,不仅成虫期对犬、猫的健康危害很大,而其幼虫期大多以其他家畜(或人)作为中间宿主,严重危害家畜和人体健康。

引发疾病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棘球蚴) 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包虫病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和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猪,兽、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

包虫病预防

  1 按传染病隔离,吃半流食或清淡食物。

包虫在体内循环

  2 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或家犬定期驱虫。

  3 勤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菜。

  常为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主要并发症为:

  ①囊肿穿破:肝包虫囊可因外伤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时可误诊为急腹症,有剧烈腹痛伴休克继而出现过敏症状,因此,肝穿刺在肝包虫病患者应视为严格的禁忌症包虫囊腔内压力甚高,穿刺后不仅发生囊液外漏、过敏性休克且可使原头蚴种植于腹腔内而产生继发性包虫囊。囊肿破入肝内胆管,破碎囊皮引起胆管阻塞每导致胆绞痛与黄疸。

  ②感染:约1/5~1/4肝包虫囊有继发感染,感染多来自胆道肺包虫囊并发感染者亦颇常见。感染可促使包虫死亡,但亦明显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区多见,如我国的内蒙、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建国后在青海、甘肃、四川和新疆等地陆续发现有此型包虫病存在。人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引起。虫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放出六钩蚴,此幼虫循门静脉至肝,发生肝包虫病;有时幼虫通过肝脏,可达肺、脑、骨髓而致病。

  肝包虫病的发病原理是六钩蚴在肝内、逐渐发育成一个有包膜的囊状体,缓慢生长,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形成一纤维组织层。囊的内壁向腔内生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长出头节,此种头节到达其它部位,便能发生继发性的包囊。

  多房型包虫病几乎都发生在肝内,本病最早被误认为一种胶样癌。以后才确定是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球蚴包虫囊肿通常是呈灰色,少数为灰黄色,质硬如软骨,内有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包囊呈浸润性生长,不断向外伸出囊泡。周围无明显的包膜,与宿主组织的分界不清。内容不含囊液而为豆腐渣样的蚴体碎屑和小囊泡。后期蚴体因营养障碍中心部可变性坏死而溶解成胶冻状液体,也可继发感染而成脓性。泡球蚴具有类似肝癌在肝内扩散的倾向。包虫可在人体生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包虫囊肿的症状视其寄生虫部位、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异。肝包虫病病情呈发展型。早期毫无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时,病人可有饱胀牵拽感,或肝区坠痛或钝痛,若病灶中心溶解或胆管受压梗阻可产生剧烈疼痛,如肝内囊肿靠近肝脏表面,则可于右上腹部渐渐隆起一肿块,形圆而光滑,坚韧而有弹性感,可触及液波感及震颤感。如包虫囊肿体积甚大,压迫消化道时,可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压迫到胆道则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由于球蚴囊肿在肝内广泛浸润和转移,患者常有贫血、消瘦、低热及恶液质现象。如棘球蚴囊肿因外力而穿破,可有剧烈腹痛、休克、发热、荨麻疹等急性过敏性休克及急腹症,病情严重则可致死亡。

  一、包虫皮内试验 (卡松尼试验)简便而实用,阳性率约95%。试验方法以囊液抗原0.1-0.2毫升注射前臂皮内,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呈红色丘疹,直径可达5厘米左右,并有伪足(即时反应)、2--2.5小时后消退;约12-24小时后继以皮肤红肿及硬结(延迟反应)持续1-3天。如病人血内有足量特异抗体,则抗原在皮内全被中和,不出现延迟反应。肝病及恶性肿瘤病人偶有假阳性反应。

  二、B超检查 可发现圆形之无回声区,并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

  三、同位素肝扫描 内有占位性病变。

包虫

  四、X线检查 右膈抬高。肝包虫囊退化后X线平片示弧形钙化影。

  本病之诊断可根据

  一、流行病史 患者有流行区居住史并有和狗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右上腹无痛性、缓起的肿块。

  三、包虫皮内试验

  四、B超检查 可发现圆形之无回声区,并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

  五、同位素肝扫描 内有占位性病变。

  六、X线检查 右膈抬高。肝包虫囊退化后X线平片示弧形钙化影。

  流行区的病畜尸体应予深埋或焚毁,以免狗被感染。感染绦虫的狗应予捕杀或治疗,人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且应注意饮食卫生。

  如何治疗:

  包虫囊肿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摘除为主。对不宜手术摘除的弥漫性生长的多房性包虫病可用大剂量的甲苯咪唑试验治疗。其用量是每次400-600mg,一日三次,连服21-30天。报导甲苯咪唑成人口服量最大剂量有达3.0克/日,常规服药三个月。也有用丙硫咪唑0.8克/日,30日为一疗程,间隔两周可重复2--3个疗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