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勐泐

2022-07-02 20:21:04 百科资料

"勐泐"直译为汉语是"上端之国",因王都在澜沧江畔的"景兰"(水城),被汉文典籍译为"景陇国"或"景陇金殿国"。

"勐泐"是傣族先民在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建立的联盟国家。

  • 中文名称 勐泐(泐国)
  • 外文名称 Le Country
  • 简称 泐
  • 首都 景陇(景洪)
  • 主要城市 景陇、景莱(清莱)

历史渊源

  公元十世纪初,傣族大一统国家"勐舍龙"(南诏国)被汉裔权臣郑买嗣篡夺后,蛮族军队轮番占据都城"苴咩"(意为"母城"),先后建立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等政权,原附"勐舍龙"的傣族小邦不再听从"苴咩"号令,失势的傣族贵族也相继迁离"苴咩"。

  公元937年,傣蛮混血的地方权贵段思平率军入主"苴咩"、建立"勐僰"(大理国),云南高原的傣族邦国才陆续归附"苴咩"政权;但段思平死后,"勐僰"后续君主多受非傣母族影响,与傣族诸邦的关系渐行渐远,孟人、缅人北上侵扰傣族诸邦也不尽宗主国义务出兵保护。为抗击孟人势力,怒江以东、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傣族小邦开始走向联合。

勐泐立国

  公元十二世纪末,"勐僰"(大理国)所属傣族小邦"勐遮"(勐海县境)组织附近的傣族武装抗击孟人势力,得到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傣族诸邦的支持,逐渐形成一个傣族联盟。

  公元1180年,小黑江以南、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傣族邦组建联盟政权,抗击孟人有功的"叨勐遮"(遮地长官)被其它傣族邦推举为"诏隆"(大王),这位来自"勐遮"(遮地)的大王被傣族民众称作"诏遮"(多异写为"诏真");"诏遮"在流沙河与澜沧江交汇处修建王城"景兰"(水城)。以"景兰"为中心的傣族联盟国家,傣语称作"勐泐"、也就是"上端之国",但汉文典籍多根据王城"景兰"音译为"景陇国"或"景陇金殿国"。

勐泐崛起

  "诏遮"在位期间,澜沧江以东的"勐腊"(西双版纳东部)、"勐佬"(老挝北部)、"勐皎"(越南西北部),其南面的"勐痕"(掸邦东北部)、"勐闰"(泰国北端)等傣族小邦先后归附,疆域北抵"勐僰"(大理国)南界(普洱市思茅区)、南达哈利奔猜国北境(泰国清莱府)、东到安南国西北(越南山萝省)、西临怒江与同宗国家"勐蓬"(蓬国)相望,成为疆域辽阔的东南亚大国。

  "勐泐"在诏遮的治理下,人口快速增长、国力逐渐强盛。据史书记载,当时"勐泐"有人口八十余万,战象数千余头。强大的政权,促使政治、经济、文化跨入新的文明时代。

  公元1192年,七十三岁的诏遮去世,其四子寒冷(叨寒冷)继位。据《泐史》记载,寒冷即位后就遣使向中土宋国进贡,还被宋国赐封为"九江王"。

勐泐衰落

  1262年,"勐泐"所属邑邦"勐闰"(闰邦)向南扩张,另建王城"清莱"、组联盟国家"勐闰"(八百媳妇国)。1292年,大元国派步鲁合答率军远征"勐闰",占领"勐闰"宗主国"勐泐";"勐闰"又灭向大元国纳贡的孟人哈里奔差国。1296年,大元国在"勐泐"设置彻里军民总管府,任命"诏勐泐"(泐国国王)刀补瓦为世袭总管。

  "勐泐"(泐国)不战而降,对其南面的"勐闰"造成巨大压力,"勐闰"的诏芒莱利用与"勐泐"王室之间的亲戚关系,对统治者内部进行分化,使"勐泐"统治者分化为降元与反元两派,不愿归附大元国的,纷纷南下与"勐闰"联合抗元,增强了"勐闰"的实力。"勐泐"成为大元国南征其他傣族王国大后方,元军征夫筹粮,民众苦不堪言,纷纷往南迁徙,"勐闰"人口不断增加、"勐泐"人口随之减少。

  大元国退出"勐泐"后,"勐泐"先后成为大明国、东吁国、大清国的属国,由于地处封闭的云南高原南端,这些王朝任其发展,傣族文化在这封闭的环境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与保留。

勐泐世系

  帕雅真 (20) 庚子 1180

  桑凯冷 (20) 辛酉 1201

  道艾公 (23) 壬午 1222

  道龙健仔 (23) 乙巳 1245

  道良龙 (26) 戊子 1268

  道补瓦 (14) 甲午 1294

  道伊丙拉晒 (1) 戊申 1308

  道艾 (39) 戊申 1308

  道罕勐 (44) 丁亥 1347

  道西拉罕(刀暹答) (21) 辛未 1391

  道公满 (1) 癸巳 1413

  道更勐 (1) 癸巳 1413

  道巴光 (20) 甲午 1414-1434

  道双勐 (14) 甲午 1414-1428

  道罕底 (1) 甲午 1414-1415

  思龙法 (41) 丙申 1416

  刀弄 (11) 丁亥 1417

  道帕相 (25) 壬子 1432

  道桑波勒傣 (40) 丁丑 1457

  桑凯能 (5) 丁巳 1497

  召罕勐 (21) 壬戌 1502

  召西利松板 (37) 癸亥 1523

  召温勐 (7) 庚子 1560

  召西利苏年达 (1) 丁未 1567

  召应勐 (15) 戊申 1568

  召糯勐 (43) 癸未 1583

  召西利苏坦玛 (16) 戊辰 1628

  召孟罕勒 (13) 乙酉 1645

  召孟祷 (7) 戊戌 1658

  召糯勐囡 (12) 乙巳 1665

  召勐桃 (14) 丁巳 1677

  召扁勐 (33) 辛未 1691

  刀金宝 (5) 甲辰 1724

  刀绍文 (37) 己酉 1729

  刀维屏 (9) 丁亥 1767

  刀士宛 (19) 丁酉 1777

  刀太和 (5) 丁巳 1797

  召太康(召玛哈宛) (15) 壬戌 1802-1817

  刀绳武(召玛哈囡) (32) 壬戌 1802-1834

  刀正综 (30) 甲午 1834

  刀金安(召孟索、召洪罕) (13) 甲子 1864

  召孟香 (2) 丙子 1876

  刀承恩(召孟罕勒) (42) 甲申 1884

  刀栋梁(召孟苏宛纳帕罕) (16) 丁卯 1927

  刀世勋(召孟罕勒) (6) 甲申 1944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