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
"劝学文"或称"劝学篇"、"劝学诗",古往今来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从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如宋真宗所作,以白话文所写,目的是劝勉男儿努力读书,透过出仕来达成自己的梦想,诗中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妇孺皆知。
- 作品名称 劝学文
- 作品别名 劝学篇、劝学诗
宋真宗《劝学文》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 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作者简介
宋真宗 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朱熹《劝学文》
原文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
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译文
不要说因为还有明天再所以今天不学习
不要说因为还有明.年再所以今.年不学习
时光流逝,时间不会等我啊
呜呼,俯仰只见我已经老了,(这时候再来后悔年轻时没有学习)这是谁的错啊?
谓,说
延,等待之意
呜呼,语气、感叹词
愆,即罪愆(和"千"字一个读音),罪过的意思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王安石《劝学文》
原文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延伸出这么一句话: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贵者因书而守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