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鲅

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 (Cuvier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2),是鲭科刺鲅属的一种鱼类。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体被小圆鳞,侧线上全被高而强的棱鳞,胸及尾鳍土黄色,背及臀鳍淡黄色。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且渔场分布广。
- 中文名称 刺鲅
- 拉丁学名 Acanthocybium solandri (Cuvier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2)
- 别称 交吹
- 二名法 Acanthocybium solandi
- 界 动物界
概况
刺鲅(学名:Acanthocybium solandi)为鲭科刺鲅属的鱼类,俗名交吹。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台湾以及南海诸岛等。
形态
背鳍ⅩⅩⅥ,11- 12,小鳍9-10;臀鳍11-12,小鳍9-10;胸鳍23-26; 腹鳍1-5;尾鳍22-23。叉长1.22-1.45m:叉长为体 高7.5-8.2倍,为头长3.8-4.5倍。头长为吻长2.0- 2.3倍,为眼径7.6-10倍。体延长,稍侧扁。尾柄两侧 各有3条隆起嵴,以中央嵴较大。头长,尖形。吻长,长 于眼后头长,呈喙状。眼较小。口大,前位。下颌略长于 上颌。两颌约有50-55个三角形强壮侧扁牙,犁骨及腭 骨上有绒毛状牙带。无鳃耙。体被细长而小的薄鳞。侧线 1条,完全,在背鳍第十七鳍棘下方突然向下呈微波状弯 曲,沿体中线伸向尾基,侧线两侧有许多垂直小分支。第 一背鳍长形。第二背鳍与臀鳍较小,同形,几相对,其后 方各有9-10个小鳍。腹鳍胸位,有腹鳍间突1对,基部 不与腹鳍接合。尾鳍半月形。头及体背部蓝青色,体侧约 有30条暗色横带。
产地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且渔场分布方。
南海的万山群岛一带为12至翌年4月份;东海的马祖、大陈岛、嵊山等渔场为4~10月份;黄海的大沙、海洋岛及烟台威海渔场为4~9月份,尤以9月份为旺汛。
经济价值
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型经济鱼类,是 拖钓业主要捕捞种类。每年11-4月群游于南海诸岛海 域。摄食小鱼和柔鱼。供食用。分布于中国南海诸岛和台 湾等海域;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编号: | 8194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鲈形目 |
中文科名: | 鲭科 |
拉丁科名: | Scombridae |
中文属名: | 刺鲅属 |
拉丁属名: | Acanthocybium |
拉丁种名: | solandi |
定名人: |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年代: | 1831 |
中文名: | 刺鲅 |
ogenus: | Cybium |
原始文献: | Hist. Nat. Poiss., 8:141 |
俗名: | 交吹 |
国内分布: | 南海诸岛, 台湾 |
国外分布: |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热带海域 |
资料来源: |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