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利息保障倍数

2022-07-02 22:13:36 百科资料

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务资本的安全程度。

  • 中文名称 利息保障倍数
  • 外文名称 time interest earned ratio
  • 别名 已获利息倍数
  • 释义 经营所得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比

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

  公式中:

  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

  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

体现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相关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