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列子拒粮

2022-07-09 21:36:33 百科资料

又名《列子辞子阳之粟》《子列子穷》,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列子的操守。

  • 中文名称 列子拒粮
  • 别名 《列子辞子阳之粟》
  • 阐述 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
  • 类别 相关词汇

简述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注释

  ①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②郑子阳:郑国的宰相。一说为郑国国君。(《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阳,郑相也。一曰郑君。")

  ③国:封地。

  ④无乃:恐怕,只怕,指委婉的语气。

  ⑤遗(wèi):赠送。

  ⑥再拜而辞:再拜,拜两次。辞,辞谢,推辞。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⑦过:拜访。

  ⑧拊心:拍胸。表示哀痛或悲愤。

  ⑨受:接受。

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粮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郑国的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见细节而远离不义。而且列子有饥寒之忧,不尚且不随便取得,看见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义,看见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说他处于富贵之中了。

出处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