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杨树

凤杨树,也称枫杨树、风杨树、小燕柳、馄饨树等。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其树叶多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8-16厘米(稀达2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叶轴具翅至翅不甚发达,与叶柄一样被有疏或密的短毛。果实长椭圆形,长约6-7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星芒状毛;果翅狭,条形或阔条形,长12-20毫米,宽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脉。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该树是喜光性树种,不耐庇荫,但耐水湿、耐寒、耐旱。深根性,主、侧根均发达,以深厚肥沃的河床两岸生长良好。速生性,萌蘖能力强,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强,叶片有毒,鱼池附近不宜栽植。以播种繁育为主,当年秋播出芽率较高,假植越冬新梢易受冻害且成活率低。
- 中文名称 凤杨树
- 别称 枫杨树、风杨树、小燕柳、枰柳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别名】枫杨树、风杨树、小燕柳、枰柳、麻柳树、水麻柳、小鸡树、枫柳、蜈蚣柳、平杨柳、燕子树、元宝树、馄饨树。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幼树树皮平滑,浅灰色,老时则深纵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黄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锈褐色盾状着生的腺体。叶多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8-16厘米(稀达2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叶轴具翅至翅不甚发达,与叶柄一样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叶10-16枚(稀6-25枚),无小叶柄,对生或稀近对生,长椭圆形一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8-12厘米,宽2-3厘米,顶端常钝圆或稀急尖,基部歪斜,上方1侧楔形至阔楔形,下方1侧圆形,边缘有向内弯的细锯齿,上面被有细小的浅色疣状凸起,沿中脉及侧脉被有极短的星芒状毛,下面幼时被有散生的短柔毛,成长后脱落而仅留有极稀疏的腺体及侧脉腋内留有1丛星芒状毛。

雄性葇荑花序长约6-10厘米,单独生于生枝条上叶痕腋内,花序轴常有稀疏的星芒状毛。雄花常具1(稀2或3)枚发育的花被片,雄蕊5-12枚。雌性葇荑花序顶生,长约10-15厘米,花序轴密被星芒状毛及单毛,下端不生花的部分长达3厘米,具2枚长达5毫米的不孕性苞片。雌花几乎无梗,苞片及小苞片基部常有细小的星芒状毛,并密被腺体。
果序长20-45厘米,果序轴常被有宿存的毛。果实长椭圆形,长约6-7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星芒状毛;果翅狭,条形或阔条形,长12-20毫米,宽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脉。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生长环境
喜光性树种,不耐庇荫,但耐水湿、耐寒、耐旱。深根性,主、侧根均发达,以深厚肥沃的河床两岸生长良好。速生性,萌蘖能力强,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强,叶片有毒,鱼池附近不宜栽植。
分布范围
黄河流域以南,东起山东东部,西北至甘肃南部、陕西海拔1500米以下,西至湖北、四川海拔1000米以下,西南至云南、贵州,南至广东、广西。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生长快速,根系发达,为河床两岸低洼湿地的良好绿化树种,既可以作为行道树,也可成片种植或孤植于草坪及坡地,均可形成一定景观
其他用途
树皮、枝干含纤维多,是造纸及人造棉的好原料;树皮、根皮可入药;叶子可提炼杀虫剂。
栽培技术
以播种繁育为主,当年秋播出芽率较高,幼苗易生侧枝,应及时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干形,春栽宜随起随栽,假植越冬新梢易受冻害且成活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