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冕雀

2022-07-10 22:55:46 百科资料

冕雀(学名:Melanochlora sultanea)共有4个亚种。体长20-21 厘米,体重34-49克。具蓬松的黄色长型冠羽。雌鸟似雄鸟,但喉及胸深橄榄黄色,上体沾橄榄色。不会被误认的体大的黄色及黑色山雀。混群栖于原始林及次生林的林冠层,以大型昆虫为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

  • 中文学名 冕雀
  • 拉丁学名 Melanochlora sultanea
  • 别称 黄鬃鸟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冕雀身长20-21 cm,体重34-49 g。在秋冬长出新羽毛,成年雄鸟从头顶到背面是黄色的羽毛,形成一个细长的山脊。上层部分,包括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有绿蓝色光泽,特别是翕可见黑色间隔。尾部尾羽和飞羽黑色,有一对绿色的外螺纹蓝色光泽。眼先,脸颊和耳朵是黑色,腮处有蓝绿色光泽。喉咙和胸部为黑色光泽,下部有美丽的黄色,与黑褐色大腿形成对比。夏季羽毛光泽略减。虹膜褐色,黑色鸟喙的尖端上有一对上颌角。腿和脚是灰蓝色。

冕雀

  大小量度:体重♂36-49g,♀34-36g;体长♂181-200mm,♀181-192mm;嘴峰♂15-16mm,♀14-15mm;翅♂102-107mm,♀94-103mm;尾♂93-99mm,♀80-96mm;跗蹠♂23-26mm,♀23-2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一般不常见于低地的常绿林。混群栖于原始林及次生林的林冠层,频繁出现于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常绿森林和稀疏的边缘,也发现于竹林,灌木,再生林地区和农田附近的大树上。普遍在低于海拔1200米的范围活动。

生活习性

  ​一般不常见于低地的常绿林。混群栖于原始林及次生林的林冠层,频繁出现于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常绿森林和稀疏的边缘,也发现于竹林,灌木,再生林地区和农田附近的大树上。普遍在低于海拔1200米的范围活动,成对或集3至12只的小群,常常与其他鸟类混合成群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但也吃果实和种子。

冕雀

  叫声:重复响而尖的哨音tcheery-tcheery-tcheery,告警时发出吱吱尖叫。鸣声为一连串约五个清晰的哨音chiu,间隔重复。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冕雀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6月。筑巢和繁殖因地区不同有差别。在印度季节为4-7月,在南中国4月开始,在缅甸从4月到5月,在泰国只有在4月。鸟巢营于天然树洞或树的裂缝中,也在墙壁缝隙中营巢,巢呈杯状,内衬苔藓、草叶、草茎、毛发和其他植物纤维。每巢产5-7枚卵,卵白色,被有薰衣草或粉红灰棕色斑点。卵的大小19mm×15mm

亚种分化

序号亚种学名发布
1冕雀海南亚种Melanochlora sultanea flavocristata泰国,马来半岛和中国海南和苏门答腊
2冕雀越南亚种Melanochlora sultanea gayeti越南(安南中部)
3冕雀华南亚种Melanochlora sultanea seorsa印度支那,老挝,中国广西和福建
4冕雀指名亚种Melanochlora sultanea sultanea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曼尼普尔和米佐拉姆),缅甸,泰国和中国南部(云南的西部和南部)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