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

兼听则明(拼音:jiāntīng zé míng)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管子·君臣上》。
"兼听则明"意为听取多方面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兼听:听取各种意见。明:指看事清楚)。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谓语、定语、宾语。常与"偏信则暗"或"偏听则蔽"连用。
- 中文名称 兼听则明
- 外文名称 Both sides must present their opinions
- 拼音 jiāntīng zé míng
- 近义词 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等
- 反义词 偏信则暗、偏听偏信等
基本信息
兼听则明。也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汉语注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 或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释义
兼听: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确判断。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近义词
集思广益;
反义词
偏信则暗
成语出处
1.《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清阮元挍勘云:片言可以折狱者,释文出以折云:鲁读折为制,今从古,案古多假折为制,墨子尚同中引书吕刑:制以刑作折则刑),其由也与(仲由,字子路)?集解: 孔(孔安国)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唐孔颖达疏云:此章言子路有明断笃信之德也。子曰片言可以折狱 者其由也与者,片犹偏也,折犹决断也。凡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决断狱讼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与。偏信一言,则是非难决。唯子路才性明辨,能听偏言,决断狱讼,故云唯子路可。
2.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个名人叫魏徵,学识渊博,他敢于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并直言谏劝,唐太宗任他为谏议大夫,在朝廷中他也享有很高威望,连唐太宗都很尊重他。有一次,太宗问魏徵:身为君主,我要如何做才是明,怎样做又是暗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多听取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至于被坏人蒙蔽而办错事情。接着魏徵又说:从前尧帝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而昏君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话,而导致彭城阁之变。这些史实都证明偏听或偏信奸臣小人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灾祸的发生。唐太宗听了心里豁然开朗。
相关文言
原文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而下情得以上达)。"上曰:"善!"
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是明君,怎样是昏君?"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1. 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
2.毛泽东《矛盾论》 :"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造句
当你面对一件收藏品的时候,应该理性的做到兼听则明,否则你可能会对这件收藏品作出错语的判断。<br />
黄金价格总是在不停的涨涨跌跌,作为一名投资分析师你只有兼听则明,整体的分析整个黄金市场,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投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