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关节活动度

2022-06-30 14:41:57 百科资料

关节活动度指是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

  • 中文名称 关节活动度
  • 外文名称 Range of motion
  • 别名 关节活动范围
  • 简称 ROM
  • 释义 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定方法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的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判定可能康复的程度;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客观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进展情况,以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等 。

临床症状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结构异常;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体位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 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