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人类的六腑,在漫长的先天生理功能退化成后天生理功能的过程中,主要是随着后天饮食的开始而启动。
- 中文名称 六腑
- 组成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物
- 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七冲门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解析腐熟消化,传化糟粕。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由于六腑专司传化饮食,故说“实而不能满也”。饮食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解析消化吸收。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如《难经·四十四难》说:“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飞门的“飞”字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唇为飞门;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之意,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齿为户门;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吸门;贲门是胃之上口;太仓又称大仓,是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称为阑门,阑即遮拦,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因而得名;下极,即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又称魄门。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胆有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胆气充足者必然不容易内惊于神。胆内主持工作的体元名为龙曜,字含明。在慧观下当其以物元显形时,则形状如龟蛇混合之体,当以小童形貌显象时,则着九色锦衣,以绿色为主。由于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故又不可完全同于六腑。合于膀胱,亦主毛发。《黄庭经·内景经》曰:“主诸气力挂虎兵,外应眼瞳鼻柱间,脑发相扶亦俱鲜。”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是指胆汁的化生来源而言;《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即是以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府。
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在修身学的慧观中,胃的功能主要受脾内的体元所统辖,故《黄庭经·内景经》中说:“脾神还归是胃家”;《黄庭经·外景经》说:“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同时七魄主理着其中的功能。胃腑中无形有质的物元、质元能量供应和调节的传输,则来源于无形有质的三焦物元系统。同时胃中存在的阴神和九虫之一,对胃本身的功能产生破坏力。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质元与物源中的质源,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上诊治疾病亦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是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会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的功能主要由七魄主持,而物元和质元则受三焦系统所调节。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的盛器;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张介宾在注解《素间·灵兰秘典论》中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这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大肠
大肠亦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的司理者(体元)主要是七魄。其功能中所需的物元和质元则源自于三焦的传输和调节。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既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臟腑之官》中论述大肠传导作用时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管理膀胱的体元属于七魄,而膀胱生理活动所需的质元,则主要由三焦完成。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膀胱的这些病变,归根结底,也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三焦是人体内最典型的无形有质的物元器官之一,它像人体经络物元系统一样,并不具备有质有形的解剖特征。它既是一个精、炁、神三元在其中完成生理功能的系统,同时又具有转输的功能。焦,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中说:“凡气因火变则为焦。”这就为三焦的属性进行了定义。由于古代人们的慧观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所以《黄帝内经》并未明确指出它的无形有质的物元性定义。但是,修身慧观内视中仍然可以发现它的客观存在性。三焦物元结构系统与肾的连系最为紧密,肾内的火就是其名为“焦”的重要来源,而心火反居于次要地位。肾“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三焦则总司人体的宗气、营气、卫气三气,由此可见,肾这个最强大的“水力发电站”所产生的能量,才是三焦生理功能的支柱。而人体体表的经络物元系统,中层的八脉道物元系统,以及深层的骨脉道物元系统,全都与它具有连接性和交通性。

历史上,由于《黄帝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阐述不够明确,《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补充提出“有名而无形”之说,引起了后世那些不能慧观者的争论,但大家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在形态方面,三焦的确是分布于胸腔和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臓腑中,虽然它无形有质,却是唯它最大,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指出的,三焦是“臟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臓,一腔之大府也”。由于以上原因,并不应当确定三焦是属于哪个实质性臓器,而是在于研究和掌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休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也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臓六腑,充沛于全身的。《中藏经》将三焦通行原气的作用作了较详尽的描述,《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中认为三焦“总领五臟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通过气化而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调控器官。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臓腑的协同作用而共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气化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气化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作用方面而已。
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1)上焦
上焦的部位,一般都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臓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根据《灵枢·决气》的论述,也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而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2)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的论述,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概括的“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中焦所属的臓腑,从解剖部位来说,包括脾、胃、肝、胆,在《黄帝内经》中虽未具体指明,但在《黄帝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至后世温病学说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证列入“下焦”的范围后,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
(3)下焦。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臓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属于下焦。
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如《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无形有质为精,有质有形为微,经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其浊者为糟粕(食物之残渣),下达于大肠。渗入膀胱的尿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而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分泌以助饮食的消化;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以其气化功能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所以《灵枢·本藏》说:“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素问·五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这说明了饮食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行,亦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使胆汁外泄,可发生黄疽病证。应当指出,六腑虽然是以通为用,但亦有太过不及之异,故必须认真进行辨证分析。
五臓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臓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臓属阴,腑属阳;臟为里,腑为表,一臓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臓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反之,如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臟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的传化过程。故《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存在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肝与胆
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分泌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终则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意识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两者亦是密切联系的。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或尿频等病症。例如,老年人常见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即多为肾气衰弱所致。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名。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指、中指腹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能够清热、凉血、解毒、退烧。性属大寒,对一切寒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