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鱼

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鲤科裂腹鱼属一个物种,背鳍条Ⅲ-7,胸鳍条Ⅰ-10,腹鳍条Ⅰ-7,臀鳍条Ⅲ-11~17。纵列鳞55~63。鳃耙32~34。幽门盲囊2~4。 体长为体高的6.0~6.8(6.4)倍,为头长的5.1~5.5(5.3)倍,为尾柄长的1.2~1.8(1.5)倍,为尾高的15.6~17.6(16.8)倍。头长为吻长的3.0~3.3(3.1)倍,为眼径的3.3~4.2(3.9)倍,为眼距的3.8~4.8(4.3)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4(1.1)倍。 体长侧扁。头较长。口端位,口裂较大,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骨后延至眼下缘。眼大。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背鳍于腹鳍相对。胸鳍较小。具脂鳍。尾鳍分叉较深。肛门紧靠臀鳍。鳞细小,侧线完全。鳔一室 ,鳔管连于鳔后端。背部为绿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鳍灰黑色。
- 中文名 云南裂腹鱼
- 拉丁学名 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 二名法 Norman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下唇肉质,后缘游离,具左右2叶,无明显的中叶,唇后沟不连续,下颌 内侧微角质化,但不形成锐利的边缘。须2对,几等长,较眼径略长或相等。吻须的末端到达鼻孔后缘的下方;颉须末端达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齿3行,细长,顶端弯曲。鳞细小,腹部自鳃峡至胸鳍末端下方裸露无鳞;侧线鳞较体鳞为大,臀鳍和肛门两侧均有大鳞。背鳍8,不分枝鳍条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臀鳍5。体背和侧面青灰色,具有多数不规则的小黑斑点,腹部银白色。

云南地区所称的"公鱼",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大理裂腹鱼。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低,水质澄清的水域,喜在岸边游动。
地理分布
黑龙江中游。
药用价值
公鱼 ,中药名。
(姚可成《食物本草》)【异名】弓鱼、工鱼(《大理府志》)。

【来源】为鲤科动物云南裂腹鱼的去内脏新鲜全鱼。
【动物形态】见"形态特征" 。
【产地】云南的澜沧江及洱海水系,多生活在多水草、泥底的静水中。
【性味】肉:性平,味甘,无毒。
【功效】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能。
【主治】妇女肌肉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湿痛、丹毒。鲜鱼100-200克,煎汤服用,连服5-7天。
【近效种】大理裂腹鱼,分布于洱海,药效与云南裂腹鱼相同。